在北大附中就读是怎么样一番体验

在附中六年。很早以前就看到过这个题。今天忽然心血来潮,随便说几句。其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如果当时不在北大附中,而是在别的学校的话,我可能会考得上更好的大学。那个高中不会有学长团,不会有舞蹈节、戏剧节,不会有黑匣子,不会有创媒,不会有让全体学生公然和领导层辩论的晨会,不会允许谈恋爱和不穿校服。那个高中大概会有很多早读和晚自习,会有大量硬性的作业和考试,会从高一就开始提溜着学生朝着高考努力。附中更适合天赋异禀的人,或者自律而努力的人。这两样我都不是。我是很传统的带着劣根性的中国式学生,一定要把我放在一个封闭式的高压环境里,我才会认命地乖乖做正事,有可能还做不好。但是。我是在我的高中,参加了戏剧节当编剧,听中戏的老师如何给我们改本子,用ps做了无数张海报还去网上开工作室。我在这里看过一圈手电筒在You raise me up的音乐声中打成心形,看过一群高中生的作品可以在技术上达到怎样一种超越成年人的极致。我们的戏剧有最专业的舞美,我们的宣传片能用到最专业的仪器,我们的学生能自己为学校制作出精良度不输任何成形产品的周边,这样的事例还有太多太多,实在难以一一细数。我在这里,感受过同辈里佼佼者们的视野与胸怀。有人高二就写出很成熟的代码被公司青睐,有人剪的片子已经可以拿到大学生电影节去参赛,他们的目光却都仍然眺望着更远的未来。这样的一群人让我早早地见证了优秀的边界,以及人生的一万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是在这里,遇见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爱人。这也是如果我将来有小朋友,我会让Ta加油考一个好的初高中的原因。因为我会告诉Ta,妈妈是在我的初中,遇见了你爸爸,遇见了你干妈。同样是在我的中学,我发现了我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远比我发现了自己可以考多少分拥有更多的意义。其实我的中学时代也有灰暗的部分。我也遭受过冷暴力,遭受过不平等,像每一个高中里性格不讨喜的小孩一样,我也会遇到我的困顿。我还挂过科,吊过车尾,被请过家长。中学时代的我从头到脚都不是令附中骄傲的学生,大学时代的我......暂时也不是。但我在努力。附中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中学时代。但是,对我来说,再来一遍,我还是只愿我的中学时代,发生在这里。愿你与日月江河永远同在。
在北大附中就读是怎么样一番体验
■网友的回复
15届毕业生,仅提供高中部及预科部体验。
目前就读北京非TOP。
就我个人而言的体验就是,很美好,很难忘,永远愿意再来一遍。
先说外部条件:
作为TOP2的附属高中,北大附中无疑有很好的教育资源。许多主科老师从全国理科实验班时代
(2000年左右)过来,能力资源都不必多说。
教改之后学校和体育大学、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合作,把校园四大赛事(戏剧节、足球赛、音乐节、篮球赛)办得更规范而充实。
有免费Wi-Fi覆盖,我高一高二是宿舍楼是没有Wi-Fi线路的,旧体育馆也没有(已拆)其他地方确实是Wi-Fi覆盖,而后来民调决定宿舍楼也增铺Wi-Fi线路了。
地理位置好,虽说和斜对角校园面积没法比,不过我们离新中关更近嘛qwq(好啦,就是中午出去吃个饭很方便啦)
我们还有个很贵很贵的专业黑匣子剧场,最近在建很贵很贵的体育馆,确实获得了不少投资。
然后学校各种原因减招,学生变少,教室变多,能实现小班授课(必修20-30,选修有可能更少)还有单元活动室(现在叫书院活动室)能休息玩乐,北大附中的学生确实很逍遥。
至于个人体验,这其实是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学校的放养政策着实让不少人在高考上吃了亏,但我认为长远看大多数人还是收益多余吃亏的。
关于学生管理
传说中的单元(现在叫书院)制啦。统招生通过自由意愿选择1-6单元进入(现在没差别了,不多说),大约每个单元得到60-70名新生,然后就会有经过选拔的学长学姐(叫做 学长团)带着新生军训破冰、熟悉和了解学校环境。此后的生活中,新生和高二学长们共享同一个单元活动室(一个很大的休息区,由学生布置),一起参加校园四大赛事。为了促进新生融入单元,一般自治会(每单元,类似学生会)会有一些作为,比如我们在纸片上写下自己的简单信息,交给新生抽签,然后学长学姐就可以带着新生玩耍啦。通常这种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比如我和我小伙伴抽到的学弟关系也很好。所以抽到一个学长有时候也意味着抽到了他的朋友们:)
关于课程设置
我入学时是选修课自选,必修课学校排,全走课,我高三时已经必修选修全自选了。老师有权给学生免修(不用上课,成绩记作A,GPA 4.0/4.33)和自修(交三次作业,参加期末考试,也不用上课),每学段(半个学期)开学初高中部都贴一份免修自修名单,大约能有80人次吧(不算国际部全校大约800人)。而且这也不是学霸的专利,答主是个GPA 3.35的学渣,和老师商量商量照样能自修擅长的科目。
学校在校内网资源上做得非常好,老师的课件什么的都能下载,也有网络答疑区,老师们也更倾向布置一些网络作业或者PPT展示,纸质作业大约只有一半。而且作业说是一周交一次实际是我们基本三周交一次…呃,实在是太忙了啦,忙着各种课外活动嘛。
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校会、议事会课程,几经改革,我高二时是,周三早上开全校学生大会,通知重要事宜,也会对学校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进行讨论
关于四大赛事
答主以各种身份四大赛事都参加过,也拿到过个人奖。感受就是做的很专业,以戏剧节为例,预热期学校会邀请专业的话剧团队来黑匣子演戏,供大家品赏,然后会开设专业的编剧,表演,灯光选修课,戏剧节本身也是一门选修课。大家彼此交流沟通,一同完成一部话剧并进行公演,这是件很有参与感的事情。
我们所强调的传承也通常会在比赛中见到。我高二做戏剧节,不记得因为什么很委屈,可作为学姐又要撑自己单元的场面,后来见到高三下来看我们的学长,之前一年的负责人,直接就哭了。
我高三时也看了学弟学妹最后一场排练,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真是感慨万分。
其他课余活动
体育方面有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赛,我们也有完全是高中才学的冷门运动能组队去外地比赛,同学办乐团,办歌唱比赛(大泥湾好嗓门),甚至是饭量大赛,都风生水起。
学校有场地愿意借给学生举办活动,实在是件很好的事情。
(北大附中没有校级学生组织,官僚气息也没那么重,租借场地器材等都很便利)
关于个人成长与学习
高一的时候我就很迷失,很长时间没怎么学习,第一学段GPA 2.8,后来认真了一下变成3.6,就彻底不想学习了。后来是玩着玩着游戏突然觉得很惶恐,作为一个学生,我居然一年没认真学习了。然后就开始发自内心地努力起来了。(并没有逆袭,不过那时另一个故事了)
现在在大学也能在纷纷扰扰中找到自我,坚定地去图书馆自习,大约就是因为有那样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吧。
(不过也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自我觉醒,剩下的可能高考结果还不如去一个录取分数不如北大附中的常规学校常规学习)
个人能力着实是成长了不少,在北大附中我们可以自由地提意见,我们给学校领导发邮件,每每得到回复,一年冬天雾霾严重,学生纷纷向体育老师发邮件,或建议或质疑,最后我们取消了长跑测试。(本案例仅用于说明:学生的意见会被老师、学校听到)。因作业之故电脑技巧也修炼得得心应手,与人交往的技能则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升。
关于高三
北大附中一些学生只在高三认真学习,一些学生连高三都不学习。
答主的高三因为相比高一高二实在太无聊作了把死,没太认真学习。但客观来讲老师很好,资源很好,无愧于名校之名。不过高三仍然是放养,上午60人一班的大课,下午晚上20人一班的自习答疑,作业变多,砍除课余活动,但比一些学校的高一高二甚至还更轻松一些。
呃。关于高考成绩,近年来在下降是事实,无可厚非,我个人的排名中考高考也差之甚远,但我仍然觉得我的高中生活没什么可后悔的,都是选择罢了。
【在北大附中就读是怎么样一番体验】 嗯,暂时写到这里。
若有人感兴趣再进行有关补充。
关于恋爱方面,答主仅仅是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男孩子,然后和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既没在一起,又终于分开,实在是普通。
毕业之后的补充~
高一到高三都很坚定地认为没有那里的高中生活能比得过北大附中了,上大学之后认识了更多同学,有时候也看到他们秀高中,倒也觉得真是不错。
全国各地学习压力不那么大,生源够优秀的高中,那些传统名校,应当都差不多,如同北大附中最最注重传承,高一高二混班上课,学长团,BBS活动,共用活动室,都关乎校园文化的传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任何一所有着校园文化的高中读书,都是精彩的,北大附中的确独一无二,但也是全国知名高中里的一个而已。
大三了非要来说一句~
和一位高中同学在一起了_(:3 」∠)_似乎对母校的爱又多了一点呢~
■网友的回复
先占个坑。我看到很多答案都说高中的时候骂校长,到了大学就觉得还是高中好。呃。。。我现在就处于骂校长骂学校的阶段,我写这个答案也是要骂一骂学校的。2018届,现在正在高三(对我就是上高三还刷),高中部的“改革成果”,除了自治会学长团等组织外我也体验了个大概。到现在感想还是有一些的。走到现在,最大的感受其实是“矛盾”。既感谢又厌恶,总的说来还是厌恶比较多。感谢的是在北大附高中部的两年生活使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和精神上的独立。这点也是前面一些答案中提到的。如果我在一个更加保守的高中,可能会不止止步于省一,将来的高考成绩也可能会更好。但是两者让我选择,我很可能并不会选后者,因为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能获得更多看不见的成长。就像种群的进化一样,在不利环境中的种群中很多个体都会被定向的选择淘汰,但最终活下来并适应的个体都在多代的选择中慢慢获得了更多的抗逆性。但我所厌恶的现象也在这里。就是那些被淘汰的人被淘汰的过程。这些人当然存在,而且不少。甚至我在高一的状态就非常有这样的趋势。在王挣引以为豪的各个书院的活动室里,天天都有一群一群打游戏的人,打王者打音游打Minecraft打守望先锋现在估计还有吃鸡的,拿手机打拿iPad打拿电脑打肯定还有带PSP的。有些人中途幡然醒悟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没有。我就问你凭什么别人好好学两年你玩两年你还能比别人更有收获?很多利益相关同学可能不乐意了,我们有活动啊我们体验了别人难以体验的经历啊!我参加过两次戏剧节,一次是主演之一一次是友情出演的群演,这么讲吧,那些在书院赛事中获益、看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本身就有这样的潜质,到哪里都会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候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爱好,北大附的赛事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大多数的人就是瞎热闹一场,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因此而被浪费了。王挣还有一个自己引以为豪的学长团,那个东西。。。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觉得那个有什么用,学长团成员怎么想、他们怎么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看起来很屌但是实际没有那么大用处的组织/活动呢?废话,没有这些活动改革就不存在经费就申请不来学校就穷啊,要不然欣建体育馆怎么建起来的?算了这方面我其实算是受益者就先不说了。。。我来谈谈自己到现在的经历初三被选到衔接班的时候,我对于高中部的宣传毫无保留地接受,觉得那特么就是一天堂好不好。等到了开始上课我发现真是天堂嘿,上课都能拿iPad看东西。等到高一入学,第一个学段绩点贼低,我就觉得这个不太好,得刷高一点。然后之后绩点就上去了。。。这个太好刷了,北大附中所谓的绩点会蒙蔽很多人,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挺厉害的,包括那时候的我。那时候我写写课内的作业,学学化学竞赛,每天中午和放学和W同学和H同学打那么几个小时deemo,觉得生活无比惬意。。。再参加几个书院赛事,忙活一通通几个宵觉得成就感充实感满满的。到了高二我才发现事情不太对,首先绩点这个东西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工资能拿到手,都会尽量让你满意(没错老师得让学生满意,这就是民主自由?),你学得好不好自己都不清楚。这导致我那些高考科目的基础极为不牢,学一科丢一科,竞赛也是如此,基本功不扎实,高一一年就学了个大概。其次打游戏和书院赛事在很大程度上来讲除了耗时间没什么意义。于是我高二中期开始闭关,W同学和H同学也在不同时期认识/被迫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闭关学各自的竞赛。我和H最后都是各自科目的省一,W就比较吊了他进省队了。。。所以你看要在北大附出成绩你自己必须有主观能动性,不能随着学校给你指的路随波逐流。我们其实都算幸运的因为最后好歹有了个还能接受的成绩,还有些我身边的同学就是被学校耽误了的。。想想都浑身难受。最近又是成立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又是办什么未来学校教育大会,看着真是难受,愤怒。。。未来是光明的,前途是曲折的。我在这里呆了将近六年,内心是很希望北大附的复兴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不希望是这一条。以上只是我的经历、我看到的东西、我的想法。或许有点偏激,或许是错解了教育者们的良苦用心,希望看到这里不同意我观点的人能理性地提出来,不要喷我。首答,不太会组织语言,结构有点散,望谅解。突然又想到一件事,北大附的初中(起码在我毕业的时候)还是很厉害的,不仅是学习。还有一个类似研学的非常盛大的一年两度的活动叫“文化魔方”,对我来说,这个活动比高中部费尽心机搞出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带给我了更多的收获和感悟。不知道现在搞得怎么样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