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壹零扒|机构回复期望监管,互助监管尺码何时有?,监管“点穴”网络互助


科技壹零扒|机构回复期望监管,互助监管尺码何时有?,监管“点穴”网络互助
文章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 , 而这块石头砸中的正是备受关注的“网络互助” 。
近日 , 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表了一篇关于《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文章 , 击中了很多非持牌机构经营保险类业务的痛处 , 其中就包含那些曾经与保险“一线之隔”的网络互助 。
文章如是表示
最近一段时期野蛮生长的网络互助平台 , 本质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 , 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 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 。
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 , 属于非持牌经营 , 涉众风险不容忽视 , 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 , 存在跑路风险 , 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
一方面无专门的监管 , 另一方面又聚集大量会员及沉淀资金 , 潜在风险巨大的这类平台 , 再次引起监管层乃至行业人士的特别关注 。
那么 , 这些互助平台是“上岸换鞋” , 还是继续游走在岸边 , 何去何从尚不明朗 。 不过 , 一场由监管牵出的话题 , 再次引发了关于“网络互助何去何从”的讨论 。
监管点名互助风险
相互宝、水滴回复“期望指导”
文章中 , 监管层指出了目前监管尚且存在的对于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界定的“缺陷” , 即相关法规对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界定不够明确 。
具体表现为 , 从目前来看 , 我国现行法规对于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界定 , 突出其合法性要件 , 即凡是不能满足机构合法、业务合法和审批合法三层合法要件的活动 , 均属于非法商业保险活动 。 但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缺乏一般界定 , 通常由打击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发起部门临时予以界定 , 难免会出现界定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 有可能造成错打、漏打 。
由此 , 监管部门指出网络互助平台监管缺乏制度依据 , 处于无主管、无监管、无标准、无规范的“四无”状态 。
这样的声音一出 , 市场一片哗然 , 也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关注 。 而处于漩涡中的两家被点名公司 , 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 。
相互宝
上线之初就实行实名制、无资金池、全程风控、公开透明这四大准则 , 确保互助社区的平稳、健康、可持续运行 。 相互宝期待在监管指导下 ,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
水滴互助
作为提供互助计划的平台 , 公开透明公正是最基本的底线 , 从成立开始就坚持用户实名注册和使用 , 互助资金存管在商业银行的专项存管账户 , 每笔互助金的使用申请都会有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调查;坚持将资金、互助事件、均摊信息定期进行全员公示 。 同时 , 水滴互助还以严格的风控措施来保障用户权益 , 对所有案例进行全方位、全流程风控和审核 。
水滴互助一直在呼吁相关部门尽快落实互助监管 , 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 规范市场 , 为下一步互助行业的发展和广大用户的保障提供更清晰的指导 。
一方面解释“卷钱跑路”的争议 , 另一方面表达对下一步监管制定的态度 。 这场监管表态与互助回应的“你来我往” , 在隔空进行中 。
互助需求继续提升
收入水平或是主因
其实 , 对于网络互助的热议 , 从2018年底的“相互保”变“相互宝”开始 , 就不时掀起波澜 , 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之一 。
这个基于“社会公益”而诞生的互助市场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 如今已出现与保险“并驾齐驱”的势头 。 但不同于保险的本质 , 这也让网络互助一直游走于监管界定的边缘 。
从第一家互助组织落地中国 , 到如今互联网巨头纷纷涉猎网络互助 , 互助已变成一个不再陌生的词汇 。 从起初的默默无闻 , 到如今的风起云涌 , 重要的推手莫过于拥有巨大流量平台的蚂蚁金服 。
据此前蚂蚁金服研究院发布的《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显示 , 2019年我国网络互助平台的实际参与人数为1.5亿人 , 预计2025年将达到4.5亿人 , 覆盖中国14亿人口的32%左右 。 需要注意的是 , 在这1.5亿人中 , 就有1亿左右是来自蚂蚁金服的“相互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