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飘飘一至四

白 云 飘 飘在我暮年之时 , 依旧不能改变爱坐在小窗子下 , 欣赏天上那白云飘飘的习性 。一天 , 我坐在窗下 , 看着天上飘过的朵朵白云 , 突然想到了 , 自己有一天也会像那些变幻莫测的云彩 , 不知消散在天上的何方去?我想起失去的亲人们 , 他们现在都在哪儿呢?我要到何处去寻找他们呢?耳边似传来一声叹息:“虚空的虚空 , 虚空的虚空 , 凡事都是虚空 。 人的一切劳碌 ,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 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 , 一代又来 , 地却永远长存---- 。 ”我在脑海里搜寻我对曾祖父 , 曾祖母 , 曾外祖父 , 曾外祖母 , 爷爷 , 奶奶 , 外公 , 外婆 , 父亲 , 母亲的记忆 , 脑海里出现了许多故事镜头 , 我想不能让这些珍贵的镜头在我的脑海里一闪即逝 , 如窗外的云朵消散在湛蓝的虚空之中无踪迹可觅 , 我要用笔将他们记录下来 , 留给后来的一代 。一 故乡老昆明城昆明在中国的西南部 , 是云南省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中心 , 昆明城三面环山 , 一面临水 。 烟波浩渺的滇池边 , 森林密茂的西山如一位丰姿绰约的美人平卧在滇池边 , 她眼望苍穹 , 秀发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 , 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神秘之感 。老昆明城如同一只巨大的灵龟 , 爬在离滇池10公里之外 。 它的设计者是明洪武年(1382年)著名的皇家风水大师汪湛海 , 他将城池设计成一只灵龟形状 , 它有六座城门 , 南门是龟头 , 北门是龟尾 , 大东门 , 小东门 , 大西门 , 小西门是龟的四脚 , 据说是用来镇住北面那座蟒蛇形状的长虫山 。当城池建好后 , 汪先生无不得意地看着这新建的城池 , 叫工匠用石头雕琢一只形端体正 , 惟妙惟肖的神龟 , 并在其龟背上雕刻有一句箴言:“五百年前后 , 云南胜江南 。 ”埋藏在南城门下 。老昆明城墙墙坚固雄壮 , 高度达三丈 , 灵龟的头部和四肢是出城的大门 。 城里的街道多是大石板铺成 , 临街的建筑是中国式二层楼房 , 上层一律绿漆窗棂 , 下层一律红色门板 , 虽然红红绿绿 , 但不显得俗气 , 反而有灿烂辉煌之感 。 民居有江南四合院 , 有老式的三正间四耳房的平房 , 后来更出现了法式洋楼和花园别墅 。可能春天女神特别青睐这座城市 , 所以世界各地的花卉 , 都可在此落地生根 , 因为花卉繁多 , 市民们可凭自己的喜好在小巷里 , 庭院中 , 窗棂前 , 石阶下种花 。住四合院的爱种翠竹 , 桃花 , 梅花 , 茶花 , 盆荷 。 住小洋楼的爱种玫瑰 , 杜鹃花 , 玉兰花 , 水仙花 , 夹竹桃 。 住大杂院的爱种些香气浓郁桂花 , 夜来香 , 金桂 , 银桂 , 栀子花----劳累了一天 , 晚上坐在花树下和邻居们打牌 , 下棋 , 闻花香那舒适的片刻就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 那些住在大街上的人家因为开门就能见到人 , 所以窗下多种美人蕉或凤仙花 , 来吸人眼目 , 减少别人的窥视 。这里是茶花仙子的故乡 , 此地的茶花与众不同 , 花种多达七十多种 , 初春茶花绽放 , 一株往往可绽放出玫瑰花般大的数千朵花来 , 有的五彩缤纷 , 娇艳如锦缎 , 可称奇观 , 茶花被市民们封为市花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 , 欧美各国的商品涌入 , 陈列于市 。 新生事物很快被市民接受 , 电灯 , 电话 , 电影 , 西装 , 西餐 , 洋酒成为了时髦 , 可这些时髦风气却被“灵龟”高大的城墙挡住了 , 无法飘散到城外去 。 住在城墙外乡镇里或农村里的人们 , 依旧过着“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千年悠悠不变的日子 。现在我就要开始记录我祖辈们 , 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轨迹了 , 我记录的事情有的是亲友提供的 , 可以在文献中查到 。 有的是爷爷奶奶和父母亲口讲给我听的 , 只有细节是我凭着自己的推测而杜撰出来的 。二 奶奶秦爱莲一年 , 当油菜花开得金灿灿的时候 , 城外淹没在油菜花海中的小坝村里 , 一间普通的瓦屋里飘着浓郁的檀香味 , 屋里的女子们都屏声静站在那里 。 在无聊的沉默中 , 她们好奇地盯着站在“小神仙”供桌前的一对母女的脚看 。 那位母亲的一双三寸“金莲”如两片绿叶子隐藏在裙摆下 , 她牵着一个12—13岁的女孩 , 女孩梳着两条垂在耳边的小辫子 , 穿着月白色的对襟衣 , 黑色的小百褶裙 , 是当时女学生的打扮 , 她脚下穿一双时髦的小皮鞋 , 那双脚尽然比她母亲的“金莲”大一半来长 , 屋里的女子们心里啧啧称奇:“从未见过这么小的“金莲------” 。”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女孩了 , 还没有缠足?------”“看着女孩打扮 , 肯定家世不凡 。 ------”女孩不知道身后的妇女们在想些什么 ,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坐在供着鲜花水果桌子后面的中年女子 。 女子手中拿着一把香气袅袅的檀香 , 口中念念有词 , 良久才开口道;“仙丹妙药救不了无命之人 , 快回去准备后事吧?”女孩心里升起不祥之感:“莫非 , 莫非父亲才回来又要离开了?而且这次是永远的离开吗?”女孩抬起头来看着母亲 , 母亲用一块手巾正在擦拭自己满面的泪水 。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奶奶 。 奶奶秦氏 , 名爱莲 , 字淑之 。 宣元年(1909年农历10月21日诞生于昆明市呈贡县一书香门第家庭 。 其父辈三兄弟光铭 , 光玉 , 光弟均为近代云南文教界 , 军政界知名人士 , 被称为“秦氏三杰” 。增外公秦光铭 , 一直在广州工作 , 我们只知道他是1917年8月—1922年6月护法国会议院的议员 。 这次回乡是来带家眷去广州的 , 回到老家昆明呈贡后 , 一切准备就绪 , 正要出发 , 突然得了头痛病 , 从昆明请了不少名医来就诊都无法治疗 , 曾外祖母无奈只能牵着奶奶去求问当时昆明有名的“小神仙” 。 果不其然 , 正如“小神仙”所说 , 三天后增外公就驾鹤西去了 。秦家祖先原为“天水秦”(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 , 天水古称秦州 。 )南宋时迁至南京 。明时一支迁来滇 , 住呈贡化古城 , 在呈贡有良田千亩 , 都是祖上留下来的 。高祖秦松龄 , 字子贞 , 号秀峰 。 去世时高祖母朱太夫人才三十二岁 , 靠做针线活养活三男一女四个小孩子 。 当时我增外祖秦光铭才九岁 , 最小的弟弟秦光第三岁 。 叔伯秦鹤龄(字子延 , 号仙筹) , 见高祖母难于使孩子继续家传的儒业 , 就出资供孩子们上学 , 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 。高祖母朱太夫人用丈夫留下来的四百金买了这座“一进两院”的大宅子 。 两层楼房 , 宽走廊 , 雕梁画栋 , 中间的大天井里有许多盆花 。 角屋的天井是厨房 , 那里有一口青石雕琢的大井 。 大院的西南角屋转进去 , 是个大菜园子 , 菜园子里种着蔬菜瓜果 , 那里有厕所 。增外祖父秦光铭和前妻有个儿子叫秦教中 , 后来到法国留学 , 毕业后当了医生 , 娶了个法国妻子定居法国 。 曾回带着妻子和俩个金发碧眼的小孩来过一次 , 回去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 。 那时昆明到内地可要先出国到越南 , 再从越南坐船到香港 , 又从香港坐船才能到达内地 , 出国后就了无音讯 , 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曾外祖父秦光铭去世时 , 曾外祖母还很年轻 , 留下了奶奶爱莲和妹妹爱兰 。那一年是奶奶影响最深刻的一年 , 曾外祖父刚出殡下葬后 , 一家人还没未从伤痛中恢复 , 又遇到匪患 , 听说土匪们已经抢到了邻县 。 那时因准备搬迁到广州 , 家里的丫环 , 佣人都已遣散 , 只留下一个跟着曾外祖母陪嫁过来的女佣人 , 女佣是个寡妇 , 没有去处 , 就留下来了 , 准备跟着他们一同去广州 , 全家老幼都叫她李妈 。曾外祖母和李妈听到土匪来袭的风声 , 就将家里带不走的金银珠宝分散了藏在大院里的各处 , 跟随镇上的居民们逃进了滇池边的梁王山里 。 她们在那里躲藏了几天 , 直到镇上的人来报消息说;流寇们已经走了 , 没有经过呈贡 。曾外祖母和虚惊了一场的居民们回到了镇上 。 开门一看惊呆了 , 家里被人翻了个底朝天 , 藏在大院里的金银珠宝早已经被人偷走了 。 李妈气得大骂:“是哪个天杀的 , 孤儿寡母的东西都敢来偷 , 叫他全家不得好死-----”曾外祖母迅速从震惊中清醒过来 , 她淡淡一笑说:“李妈别骂了 , 就算这些东西全被土匪抢走了 , 我们的命不是还在吗? , 我们的房子也没有被大火烧了 , 这不是老话说的“舍财免灾”吗?”曾外祖母在呈贡县也算是一个凤毛麟角的知性女子 。 她所读过的书中 , 有一本书影响了她的一生 , 塑造了她那“荣辱不惊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 去留无意 ,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的豁达淡泊性格 , 那就是一本四百多年来经久不衰 , 广泛流传于民间 , 宫廷并远播海外的小书《菜根谭》 。因为刚从大山里回来 , 她们胡乱地填饱了肚子 , 曾外祖母就带着她们将楼上楼下不用的房间都关闭了 。 将晚饭应付过去后 , 就烧水洗澡 , 爱莲和爱兰洗完澡后 , 天已经黑了 。爱莲牵着爱兰来到前院 , 所有的屋子里无一点亮光 , 风吹花树摇动好像活了一般 , 蟋蟀在石阶下叫得特别的欢畅 , 那叫声让整个庭院笼罩在莫名恐惧中 。 她们还听见了菜园子里的蛙鸣虫叫声中 , 有一种低沉苍老的声音在叫 。“姐姐 , 菜园子里 , 是什么东西在叫?”爱莲不回答惊恐地拉着妹妹冲到楼上 , 冲进卧室用颤抖着手指将油灯点燃 , 两人爬到床上 , 用被子蒙住了头 。曾外祖母推开门时看见的就是一堆瑟瑟发抖的被子 , 曾外祖母坐在床边拉开被子将她们抱起来柔声地问:“爱莲 , 爱兰告诉妈妈 , 你们究竟怕什么?”爱莲说:“我害怕这个院子 , 这院子里有鬼 , 我们听见菜园子里有可怕的叫声 , 我家要是住在街上就好了 , 开门就可以看见人 。 ”爱兰说:“我怕鬼------”曾外祖母说:“这是在我们的家里 , 哪有什么鬼呢?走我带你们出去看看 , 如果真有鬼 , 我们就去捉一只回来 , 明天拉去集市卖了 , 买外国软糖给你们吃 。 ”(那是曾外公从广州带回来给她们吃的外国奶油糖)曾外祖母点燃一只灯笼 , 带着两个孩子到楼下找鬼 。 她们在花盆后 , 大树下 , 屋子里 , 厨房里 , 菜园子里到处寻找鬼 , 来到菜园子时 , 曾外祖母告诉她们:那苍老低沉的叫声 , 是癞蛤蟆在叫 , 它们从来就住在这里 , 只不过从前人多 , 你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叫声罢了 。站在菜园子里 , 看着满天的星斗 , 爱莲和爱兰早已经忘记了恐惧 。 她们大声朗读:“小星星 , 眨眼睛 , 青石板上钉银钉 , 夜里发光亮晶晶 。 ”曾外祖母慈爱地抚摸着她们的肩膀 , 抬头凝重地看着满天星斗说:“爱莲 , 爱兰你们的爸爸又走了 , 这次他去了更遥远的地方 。 ”她指着天上一颗璀璨的星宿说:“看哪!你爸爸在那里哩 。 ”“爸爸能看见我们吗?”曾外祖母柔声地说:“其实 , 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有两盏小灯 , 如果你们做好事 , 善事 , 不做坏事 , 那两盏小灯就会特别的明亮 , 你们的爸爸在天上就能看见你们了 。 如果你们遇到坏人 , 恶鬼 , 爸爸就会从天上降雷下来将他劈死 。 如果你们做了恶事 , 坏事 , 亏心事 , 你们的小灯就不会发光了 , 那你们的爸爸也就再也看不到见你们 , 找不到你们了 。 ”从那天后 , 爱莲和爱兰再也不害怕自己家了 , 她们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里跑来跑去都不会感到害怕 , 为了让在天的父亲看见她们 , 她们将母亲的话记在心上 , 这养成了一种习惯 , 使得她们在今后的日子里 , 能够无灾无祸 。三 两姐妹乳燕在屋檐下吱吱作响 , 爱莲睁开眼睛 , 看到窗纸已经发白 , 身边的妹妹背对着她裹着被子 , 只看见一蓬鸡窝似的头发 , 妈妈已经不见了 。 爱莲忙穿衣下床 , 推开门看见妈妈正坐在院子里 , 将旧的床单 , 被子撕成块状用面浆一层层地贴在做鞋底的木架子上 。 爱莲知道妈妈又要做鞋子了 。爱莲抬个小凳子坐在母亲对面帮她撕布头:“妈 , 你怎么要做那么多的鞋子?”曾外祖母说:“不是自己穿 , 我要做了拿去卖 。 ”那个年代妇女谋生的途径极小 。 不是纺纱 , 织布 , 做针线活 , 就是给人洗衣服 。“啊!妈妈你要做鞋子拿到街子上卖(街子就是集市)?”爱莲一脸不可置信地问 。 她不敢相信 , 妈妈会在集市上摆个地摊 , 坐在那里叫卖 。“不是的 , 我做好的衣裙鞋子准备拿到昆明你三叔家的店铺去请他们卖 。 ”天大亮了 , 李妈牵着爱兰过来 , 叫她们去吃早点 。 饭厅的八仙桌上 , 曾外祖母依旧坐在上座 。 爱兰 , 爱莲和李妈坐在两边 。 从前的早点有米线 , 米糕 , 破酥包子 , 油条 , 稀豆粉 , 米浆粑粑------等昆明人爱吃的早点 。 这些天来一直在奔波中度过 , 吃东西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滋味 。 今天 , 总算是安定下来好好吃一顿饭 , 可桌上只有四碗米线 。爱莲边吃边皱眉 , 李妈不是大厨 , 做出来的米线实在不好吃 , 曾外祖母也不说话 。 (爷爷和奶奶家的餐桌规矩是家长坐上座 , 其余人坐两边 , 吃饭时不许有响声 。 如果来了客人 , 客人坐上座 , 宾主交谈尽欢 , 小孩不许上桌 。 )吃过早餐后 , 曾外祖母才开口说:“爱莲 , 爱兰从今天起你们就不再是小姐了 , 别指望有人来侍候你们 。 你们要吃好的 , 穿好的 , 要保持家居的整洁干净 , 都要靠你们自己动手去做 , 听见了吗?”爱莲乖巧地说:“妈 , 我听见了 。 ”爱兰一脸懵懂地应声“听见了 。 ”明天 , 曾外祖母要带爱莲进昆明城 , 下午李妈到镇上请“梳头女”来为曾外祖母梳头 。 那时 , 昆明城里或周边富裕的乡镇上都有“梳头女” , 就像现在的“美发师” 。 “梳头女”多是终身未嫁的女子 , 她们的手艺高超 , 可以梳出如意发髻 , 桃子髻 , 菊花髻 , 螺髻 , 空心髻 , 朝天髻 , 坠马髻------等不同发型 。“梳发女”先将曾外祖母的长发用梳子梳顺 , 然后用篦子一缕缕地篦头发(篦子可以篦去虱子或头屑) , 再将头油涂抹在梳子上 , 将头发梳得油光水滑 , 香喷喷的 。 每个“梳头女”都有自制的头油 , 常见的是桂花油和茉莉花油 。涂上头油后 , “梳头女”开始手指灵活地将头发盘成顾客喜爱的样式 。 “梳发女”们都是话痨 , 喜欢边梳头 , 边和顾客聊天 , 聊的都是外面听到的新闻和家长里短的八卦 。 梳好的发型可以保留三至五天 , 平时头发乱了 , 可以自己涂上发油定型 。 发油是当时梳头必备的化妆品 , 我曾外祖母的头油装在一个画着西洋美人的磁盒子里 , 我小时候还见过 , 后来也不知哪里去了?四 住在昆明的两位曾外祖父第二天早上 , 曾外祖母穿着一件长至脚面 , 领口和衣边有一朵朵丝线编织小花的黑色旗袍 , 包里装着她做了准备带到广州去穿的时髦服装和鞋子 , 因为她以后再也不会穿了 。 曾外祖母带着爱莲到路口等车 。 那时从呈贡到昆明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 , 经济条件好的坐小马车 , 小马车可坐两人带小孩 , 有花篷子遮风挡雨 , 马身上挂着小铜铃铛 , 跑起来锵锵做响 。 一般人都是七八人挤在一辆三匹马拉着的木板车上 。曾外祖母和爱莲坐上了一辆小马车 , 呈贡离昆明约18公里的路途 , 小马车的速度不快 , 从太阳初升跑到正午 , 在途中的小板桥镇上吃饭休息后 , 继续赶路 , 直到太阳偏西马车才到大东门外的马店 , 那里有许多家马店 , 凡从东面来的马车和车夫都在那里休息 , 第二天 , 拉到人后 , 又往回跑 。曾外祖母带着爱莲下了车 , 进城后马上就有人力车的车夫过来招揽生意 , 曾外祖母和爱莲坐上人力车 , 车夫的脚心打在路上的青石板上 , 啪啪作响地朝着曾三外公秦光第家奔去 。城内的五华山是都督府所在地 , 站在那里的开武厅上四望 , 左有双塔 , 右有翠湖 。 翠湖里柳色宜人 , 荷花映日 。 远处西边滇池 , 明若净镜 。 东边金马山 , 青松翠柏 , 浓荫蔽天 。柳荫环绕 , 波纹似縠 , 荷香十里的翠湖就在五华山下 。 因为景色秀丽 , 许多达官贵人都环湖建造公馆 。曾二外公秦光玉家的公馆在富春街的“三转弯” , 那条巷幽深绵长 , 要转三个弯 , 是昆明有名的闹鬼巷 , 又称“鬼公馆” 。 就是大白天都非常清幽 , 许多人宁肯绕道也不愿抄近路 , 据说住在那里的几户人家都是福大命大之人 。 现在除了富春街还在 , “三转弯”已经成了一个传说 。曾三外公秦光第家的公馆在铁局巷5号 , 就是现在的“云南妇女儿童医院”的前生“昆明妇幼保健院” 。秦光第是云南警察厅厅长 , 省防司令兼蒙自道尹 。 作为一位在昆明经营多年的云南地方官员 , 秦光第在昆明有许多产业 , 从前大观街上所有的商铺都是他家的产业 。 除此之外 , 在全城唯一的主干线正义路上也有商铺 。曾外祖母乘坐的人力车 , 停在了武成路铁局巷5号大院的门前 。 (这座大院还有一道门在登华街竹子巷) 。 曾外祖母上前敲敲门 , 一个丫鬟开门后看见曾外祖母 , 赶快接过她手中的大包将她扶进院子 , 口中叫着:“太太 , 姨娘 , 嫂夫人来了 。 ”这个院子的格局和呈贡老家的相似 , 也是“一进两院”两层楼房 。 正厅门栏悬钱南园所书木刻对联一副 , 联语曰:“孝友传家远 , 诗书继世长 。 ”菜园子里不种菜 , 种些花花草草 , 有石桌 , 石椅子和一个草亭 。昆明人70后生的 , 到过“昆明妇幼保健院”看病的人 , 对此可能都有印象 , 只是对联不见了 , 花园也没有了 。秦光弟有三房太太 , 原配赵氏体弱多病 , 二姨娘张氏恢谐幽默 , 三姨娘身材窈窕 , 容貌秀丽 。 张氏闻声说笑着出来将曾外祖母引进屋里 。秦光第不在昆明到蒙自去了 , 自从中越铁路开通后 , 蒙自就成了当时最先进时髦的城市 , 称为“小上海” , 秦光第兼蒙自道尹 , 常到“小上海”去 。秦家是孝悌传家之人 , 两个弟弟对哥哥都非常尊敬 , 只要曾外祖母开口 , 两兄弟自然会尽全力帮助嫂嫂的 。 但我们高祖母朱太夫人的家训是:“人贵自立 , 不要靠人 , 靠人衣冻死 , 靠人吃饿死 。 ”曾外祖母是大儿媳妇家规自然是牢记于心的(这也成了我奶奶终生之生活准则) 。 如果 , 不是家里的财宝被盗 , 而且预见到将来必须靠自己撑起一个家 , 曾外祖母也不会求上门来的 。曾外祖母将自己的来意告诉了她们 , 四妯娌在一起商量了一晚上 , 决定将曾外祖母的针线活拿到那家店卖 。 因为 , 曾外祖母的脚太小 , 跑一次昆明太吃力 , 以后做好的针线活由李妈带着爱莲送到昆明 , 在让审美能力强的三姨娘帮她们挑选要带回去的布料------ 。第二天一早 , 三姨娘带着曾外祖母 , 到昆明最热闹的主街正义路上的服装店 , 将曾外祖母带来的衣裙 , 鞋子等交托给掌柜的叫他代卖 , 然后又陪着她 , 去买了做衣服的料子 。 然后曾外祖母带着爱莲 , 告别了三姨娘坐上人力车 , 出了大东门 , 在马店找到回呈贡的小马车 , 坐着小马车颠颠簸簸地回呈贡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