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网红”教授罗翔: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 二 )


罗翔和法律结缘出于偶然——高考结束那年 , 父母帮自己填写了志愿;但是成为老师 , 却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 。
在研究生时期 , 他便开始外出授课 , 讲台下坐的都是比自己小五六岁的自学考试学生 。 备课时 , 罗翔每次都会提前把上课要讲的东西逐字逐句写下来 , “只希望别讲错” 。
2002年读博期间 , 他在中青院进行函授课程 , 他被学生称作“小老师” 。 当时的学生记得 , “(罗翔)用了陈兴良教授的《本体刑法学》做底本来讲 , 一本九百多页的书 , 三四天讲下来 , 基本能讲全” , 事后学生找到这本书来看 , “才知道其中还有不少是他自己的学术观点” , 这给当时的学生留下印象:“这是个能深研刑法的人” 。
刚到中国政法大学授课时 , 罗翔的课堂“开始也是没多少人 , 有一年因为人少 , 还碰到过开不了课的情况 。 ”罗翔回忆 , “到第二年、第三年 , 人就慢慢多起来” 。
法律的学习枯燥 , 他尝试用一种更轻松的方法让大家接受 。 “幽默”“诙谐”的授课风格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形成 。 “也没有刻意的去培养 , 其实就觉得哪种效果学生更喜欢 , 更能跟学生有更多互动 , 后来就慢慢形成了” 。
他讲述的案例大多是登载于案例汇编的真实案件 , “笑过之后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刑法知识 , 也认识到幽默背后的黑色无奈” , 罗翔说 。
罗翔|“网红”教授罗翔: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
文章图片

罗翔参加活动 。 图源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会官网
课堂之外 , 脱离了讲台的罗翔性格则显得安静很多 。 他说从年轻时到现在 , 自己性格中仍保留着感性的部分 , 和朋友聚会时讨论案件还会泪流满面 。
年轻时傲慢 , “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就是:Who cares?你管得着吗?又不关你的事情 。 ”是多年的阅读和法律训练 , 才让他形成了如今性格里“温和”的一面 。 他酷爱读书 , 《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思想录》反复读过多遍 。 他身边的人发现 , 不管罗翔走到哪 , 包里总是揣着书 , 有时候是一本 , 多的时候有三本 。
“愿你做法治之光”
走出书斋 , 对罗翔来说并不容易 。 “学者走出书斋 , 看起来好像不务正业” , 此外 , “重复、疲惫 , 你好像觉得没有那么必要去做这件事了” , 罗翔说 。
2003年 , 罗翔在北京念书 , 因经济压力开始法考培训授课 。 讲课陆陆续续坚持了十年 , 2014年 , 罗翔停了下来 , 辞去了关于法考培训的大部分事务 , 想要“退出”江湖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鸿潮理解罗翔的的选择 。 他和罗翔相识数十年 , 曾供职于同一家法考培训机构 。 在他看来 , 老师走出书斋做法考培训 , 不管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人文考虑 , 事实上都要面临着“外界评价”和“时间被挤占”的压力 。
法考培训通常在每年9月举行 , 而法考培训的老师们一般5月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 到9月工作才进入收尾 。 一年可能有1/3的时间都要投入到法考培训的相关事务中 , “客观上也挤占了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
2017年 , 一家法考机构的老板重新找到罗翔 。 罗翔拒绝 , 他想作为法大老师好好影响自己教的本科生就够了 。
老板说 , “我们这里有几十万学生 , 如果你真的想影响 , 这个舞台更大” 。
“那我就觉得 , 做呗 , 为什么不能用教法大学生的热情来教备考的学生 , 我个人觉得这种培训和在象牙塔从事学术研究相比 , 并不丢脸 。 ”罗翔思考后决定接受 。
今年罗翔已经在法考培训的讲台上待了17年 。 在一定意义上 , 这里成为他普法的平台 。 “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 , 要影响每一个愿意思考的心灵 。 ”他转变了 。
“中国需要更多的法治人才 , 而真正愿意去系统地学习法律的人 , 往往就是那些认认真真准备参加法考的同学 。 这些同学是在认真地学习法律 。 所以 , 如果能够影响这一批人 , 中国的法治事业就能够不断地传承” , 罗翔说 。
过去 , 罗翔总习惯给学生赠言“愿你做法治之光” , 现在他希望 , 会有越来越多的“法治的微光” , 微光汇聚成河 , 铸就一个法治大国 。
罗翔的转变给他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是——从事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 。
因疫情滞留在昆明的数月 , 他要同时进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网络授课、法考机构网课的录制、制作热点时评的视频并上传网络 。
他时不时给自己提醒 , “还是要兼顾 。 因为科研始终是教学的先导 , 没有坚实的科研 , 教学其实很多时候就在原地踏步 。 ”
他开始给生活做减法 , “不必要的聚会 , 不必要出席的场合 , 不必要的合作 , 能减就减吧 。 ”他也限制自己每天上微博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
“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人”
林鸿潮发现 , 近年来 , 在罗翔的授课过程中 , “理想主义色彩的渗透更多 , 纯知识性的讲授越来越少了” 。
罗翔曾经的研究生刘硕(化名)在第一次听罗翔的法考课便有体会 。 刘硕也接触过不少法考老师 , “在这样一个功利的法考环境里 , 老师抓考点 , 背口诀 , 幽默是基本元素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