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春秋战国之时 , 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大动荡的时期 , 俗话说"国家不幸 , 诗家幸" , 各种思想的争相出炉又何尝不是如此 。
为解决该时期所浮现的问题 , 先后涌现出了以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多学派 , 他们为宣扬自家的观点立场著书立说 , 与其他学派相互论战 , 由此掀起了一场长达三百年的大辩论 , 因而将中国的思想推向了历史的顶峰 , 至此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如此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 。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在这众多学派中 , 对中国影响最为的深远的当属儒家学派的儒家思想 , 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 更是被后代尊称为"万世师表" 。 然而 , 被千万人敬仰的孔子 , 并非是一位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 , 也并非是一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世外高人 。
若有人问孔子为何人 ,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圣人!孟子曾将圣人分为四种 , 孔子便是他所理解的圣人中的一种 , 即"圣之时也" , 也就是说圣人就是识时务的人 。
但令人觉得诧异的是 , 孔子并不自认是一名圣人 , 在《论语》的述而中有记载 , 孔子曾说:若圣与仁 , 则吾岂敢 。 意思是 , 我不敢担当起"圣"和"仁"这两个称号 。 而孔子在世之时 , 却有人将他称之为圣人 。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当时的一位官员曾经去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一个问题 , 说:您的老师这么有才华 , 他应该是一位圣人吧?!(自《论语》中的子罕)子贡坚定的回答说:那肯定 , 老天爷让老师成为一位圣人 , 同时还让他懂各种各样的东西 。
圣人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 对己对人都严格要求 。 但孔子与学生相处却很是诙谐幽默 。
他与其学生子贡的关系非常密切 , 子贡是一个卫国人 , 姓名为端木赐 。 据说 ,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基本都是他赞助的 , 此人做生意的能力非常强 , 同时还擅长于搞外交 , 在政治上有颇有手段 。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孔子和学生相处时并非想象中那么严肃 , 有次子贡问孔子:您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答:你是宗庙上盛放粮食的礼器 。 嗯 , 没错可简单理解为——高级的饭桶…当然 , 对此 , 有些人认为孔子是在赞赏子贡 , 但有些人却认为并非如此 ,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
这说的是君子不是一个只有固定用途的人 。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一生所追求的是道 , 而道远高于器 , 或许他在此时是想要提醒子贡 , 不要仅仅把自己局限于"器" , 而是把目光放远去追求"道" 。
别看孔子经常批评子贡 , 但事实上 , 孔子对于子贡很是喜爱 , 具体可以表现在他临终前说的一句话:在那么多的学生中 , 我的衣钵只有子贡能够来继承 。 而子贡也不负所托 , 在孔子去世后 , 面对世人对孔子的诸多诋毁 , 他掀起一股"造圣运动" 。
由此可知 , 孔子能在后世中有如此让人尊崇的地位 , 离不开其弟子在其身后的维护和对他思想的宣扬 , 从《论语》一文中犹可用之证实 。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孔子不仅学问广博 , 而且多才多艺 。 他的博学取决于他的好学和勤奋 , 而他的多才多艺却与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息息相关 。
孔子祖上是宋国的贵族 , 然而随之一代又一代的侵蚀 , 家道衰落 , 最后不得已移民到鲁国安家落户 。 孔子的父亲虽然是一个邑宰 , 但何其不幸 , 在孔子三岁时便去世了 , 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 其母亲用其柔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 , 但远远不够 , 因而小小的孔子就得出去做活 。 他后来曾说"吾少也贱 , 故多能鄙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