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


意思是 , 我小时候家里贫穷 , 地位低贱 , 所以不得已会很多下贱的苦活 , 累活 。 俗话说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因为生活所迫 , 做过各种各样活计 , 也由此造就了孔子的多才多艺 。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孔子因其"多能鄙事" , 故自称为游人 , 即普通人 。 那么 , 事实上 , 孔子在做学问上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教授 , 评价孔子为一个学人 , 即好学、博学、活学 。 他的好学可从几句名言中可窥知 , 如"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又如"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等等 , 他也曾说过:"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不如丘之好学也 。 "(自《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十室之邑中 , 必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 , 但如我这般好学的人却没有 。
也曾有人问孔子 , 在他的学生中 , 有没有好学的 , 孔子说只有一个 , 那就是颜回 , 但当颜回去世后 , 则没有了 。 由此也可看出孔子将好学看的何其重 。
孔子博学从一个小故事便可明了 。 曾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仲尼焉学" , 即您的老师所学知识是师从何处?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 , 未坠于地 , 在人" , 即周文王和周武王在那个时代所创造的文化 , 并未消散 , 而是藏于人间 。 又说"夫子焉不学 , 而亦何常师之有" , 即知识遍地皆有 , 就在社会之中 , 哪里需要固定的老师 。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有言:学无常师才叫大师 。 而孔子便是此等大师 。 何为大 , 有容乃大 , 谓之大;何为师 , 可法曰师 , 即此种学习其他人皆可学习的称之为师 , 二者合称为"大师" 。 林语堂先生曾说孔子是 , "样样都通 , 样样稀松" , 没有一项特别的专长 。
孔子却说 , 相对于射击手仅仅盯住一个目标 , 我更想要成为一个到处慢走的马车夫 , 不愿执着于某一事物 。
孔子活学 。 孔子主张学习不可"掉书袋" , 也有言曰"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也即他在做学问之时 , 不仅在书本上学 , 更是在社会中学 , 在实践中学 。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讲求学习要有悟性 , 能够贯通 , 并用之于实践 。
有次 , 孔子问子贡说"汝与回也熟愈" , 即端木赐 , 你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 , 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厉害 。 我们都知道 , 子贡是一个"方人" , 即一个喜欢跟别人相比较 , 并且比出的结果常常是比人家要强的人 。 孔子对之时常敲打他 , 故而对于孔子的这个问题 , 他谨慎的回答说"赐何敢望回 。 回也 , 闻一而知识 。 赐也 , 闻一而知二 。 "
就是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 。 颜回 , 别人说一点 , 他稍微一捉摸 , 就能联想出十点来 。 我呢 , 别人说一点 , 我只能想出两点来 。 孔子听后 , 说"弗如也 , 吾与汝弗如也" , 即我赞成你的说法 , 确实是这样的 。 总而言之 , 孔子觉得学习要举一反三 , 而非单纯的学习知识 , 要懂得一而十 , 十而百 , 百而千......
时代印记|难道真是“官迷”?,孔子“真身”为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图片
孔子要求学习要能够贯通 。 同样 , 他曾问子贡说 , 你们是不是觉得我是因为书读得多且记性好 , 所以才能将学问学的这么好?子贡答说"然 , 非也?"即是呀 , 难道不是么?孔子答说"非也 , 予一以贯之 。 "即不是的 , 我做学问常常是用一个东西去贯穿它 。 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 , 要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 内在规律 , 而非让知识成为零零碎碎的散石 。
孔子更是一个重视实践的人 。 而孔子也是因为想要实线 , 一直为之在路上奔波 。 孔子所做的学问主要分为两种 , 一种是政治学 , 一种是伦理学 , 此二者皆为实践性强的学问 , 这两者的实践场所又分别是官场和社会 , 若要实现这种实践就必需走上仕途之路 , 即做官 。 孔子为了做官花了长达14年去周游列国 ,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 可惜的是 , 最终没有得偿所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