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这一点,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 二 )

饶毅:这一点,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
2015年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参加的523计划 , 早期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参加 , 以后主要直接主持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卫生部为行政主管 , 协调全国多个单位 。屠呦呦这一辈人的老师主要是西方留学生 。 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 , 她获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去世之后 ,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有很大的推动 。 他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 , 1970年代中晚期很多年轻人投身科学技术与那时风气分不开 。 不过很快大家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有很大差别 , 很多人出国留学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 虽然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 , 但出国造成了中国国内自然科学人才的缺乏 , 虽然有少部分人回国、还有更少部分人在中国也做了重要工作 , 但留学对中国国内科学技术在短时间造成的直接问题是负面为主 , 长期也许还是带来了更多正面 。中国投入自然科学的经费直到90年代都非常有限 。 经费的增加主要是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 , 联合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 也就是所谓“985”计划 , 而同期中国科学院向国家提出“知识创新计划” 。两个计划为高校和科学院带来了新的资源 。 但1998年高校和科学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续多久 , 当时主要目的是救穷救急 。985和知识创新计划到2003年得以延续第二期 , 大家也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持续 , 所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能够真正、而非口头上考虑如何发展科学 。在之前都是某个特殊计划按某个当时的情况投入 , 而2003年以后大家共同认识到中国可以稳定地发展科学 , 真正能摆脱当时的问题 , 用心思来想发展 , 如果说主要是这十几年 , 也有一定的道理 。了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 , 虽然可以算100多年 , 但很多人有共识可以安心考虑发展只有十几年 。饶毅:这一点,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
华人群体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我们就一定可以快速、长期、稳定的发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这样希望 。 希望与现实的距离与第三点有关:华人是一个盛行实用主义的群体 , 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 。 而实用主义可能促进科学 , 也可能促退科学 。“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实用主义的口号 , 从1950年到2000年可能让较多人对科学技术感兴趣 。 但那50年的兴趣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对真理有追求、对自然有好奇 , 而是1949年发现升官发财此路不通 。作为整体 , 我们中国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是因为实用主义 。 虽然当时口号也叫向科学进军 , 但恐怕实用才是中国人愿意做科学最大的原因 。 这个原因一旦消失 , 科学技术的人才就出现问题 。经济发展快的现在 , 升官发财再度成为中国人的追求 。 海外华人本质上也很实用主义 。 即使很多海外华人说不回国是因为在国内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比较差 , 影响孩子的教育 。但仔细看海外的华人 , 他们的第二代大部分人是学实用的职业 , 按当地赚钱为标准 , 其中学医算高尚的有道德的赚钱 , 从事忽悠行业的华人子弟比较普遍 , 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为职业的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比例相当低的 , 显示我们中国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实用主义 。即使有1950年到2000年左右50年的中国人表面对科学的较高兴趣 , 其实科学在中国、在华人里都相当弱 , 它没有成为文化 。今天我们既可以看到科学经费和其他的环境条件对中国发展科学是越来越好 , 同时我们要考虑缺乏对真理的追求、缺乏对自然的好奇的文化 , 实用主义对中国科学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幼稚的观点 , 认为莫言得文学奖、屠呦呦得医学奖是中国要井喷诺贝尔奖 。 我们做出的重要科学工作会与日俱增 , 但增加并非无限的 , 限制之一是我们科学人才越来越少 。条件的上升曲线和人才的下降曲线将决定我们中国科学最后的高度 , 不一定是不断上升 , 而可能出现平台 , 而平台的高度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高度 。我们经常喜欢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 我们当然希望是这样 , 我特别希望是这样 , 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 , 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来衡量 , 那我们差得还是很远 。我们要证明自己有智慧 ,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 还有相当多的工作 。 对于我们来说 , 证明我们是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 , 而不是已经证明了、更不是举世公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