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的鱼|神奇的“一万小时定律”:你和成功之间,就差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
我们通过实践和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技能 , 还需要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 , 内化成我们的能力 , 包括外在的技能和内在的心智 。 #心智突围#
对于成功者来说 , 不管刻意练习的过程是否枯燥 , 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凡人的代价 , 而那些心甘情愿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刻意训练的人 , 大都不是平常之辈 。 由于从心理学上分析 , 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 , 经常会产生困扰 , 还会被四周的人冷笑 , 被以为是死心眼 , 结果心魔作祟 , 往往坚持不下来 。
换句话说 , 成功更需要坚持 , 而不需要太高的智商 , 好比《阿甘正传》里的阿甘 , 作为智力残障人士 , 最后之所以成为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功人士 , 就是由于他无论做事情都是一根筋地贯彻始终 。 还有金庸小说里愚笨的郭靖 , 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的根本原因 , 就是他能长期专注于某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 , 长期坚持 , 力出一孔 , 利出一孔 , 终极天下无敌 。
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调查的基础上 , 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 他的研究显示 , 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枢纽跟天分无关 , 只是训练的题目 , 需要训练1万小时——10年内 , 每周训练20小时 , 大概天天3小时 。 天天3小时的训练只是个平均数 ,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 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
他在《异类(Outliers)》一书中指出 ,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不凡 , 并非天资过人 ,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 一万个小时的刻意训练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巨匠的必要条件 。 ”也就是说 , 假如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 需要至少一万个小时的刻意训练 。
本文插图
上世纪90年代初 , 为了验证“一万小时定律” , 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进行过一项调查 , 他将学生分成三组:普通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和卓越的学生 , 然后再研究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 。
调查结果显示 , 那些普通的学生 , 训练拉小提琴的时间最短 , 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 , 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而卓越的学生 , 没有一个是低于1万小时的 。 他们都是从5岁左右开始训练拉小提琴的 , 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训练两三个小时 , 但从8岁起 , 那些卓越的学生训练时间最长 , 9岁时每周6小时 , 12岁8小时 , 14岁时16小时 , 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 , 共1万小时 。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 , 一万个小时是最底限 , 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级别的人物 , 7500小时也不行 , 一定要10000小时——无论你是谁 。 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 , 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 , 是走向成功 , 成为任何领域专家的必经之路 , 而且无一例外 。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轻易得到验证 。 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 , 在他6岁生日之前 , 他的父亲已经指导他训练了3500个小时 。 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 , 可想而知他已经训练了多少小时 。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 , 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巨匠地位 , 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练习 。 作为电脑天才 , 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 , 并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 。 7年后创建微软公司时 , 他花在程序设计上的时间 , 已经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 。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 , 科学家发现 , 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仍是象棋选手 , 在对他们的研究中 , “一万小时定律”普遍存在 。
实在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 那就是“十年”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 。
推荐阅读
- 菜市场|年轻人宁愿去价格较高的超市,也不去菜市场,为什么?
- 跳高的鱼|2020年河南高校教授教养名师名单宣布! 共47名教师入选!
- 跳高的鱼|衡水中学校长3分钟采访视频总结: 教育的真相, 就是做好这2点
- 新闻中心|“神奇能力”不怕雨!广东年底通车的这条小康路披上8公里“高订外衣”
- 跳高的鱼|宁洱的一年四季, 原来这般超凡脱俗!
- 夺命哈士奇|工科专业毕业生薪资排行, 薪资最高的不是热点专业, 是这个专业
- 跳高的鱼|十余省份叫停!河南也有明确“禁令”!
- 每天一首音乐|我买房向同事借一万,他说“我也没钱”,2小时后收到消息愣住了
- 跳高的鱼|大学辅导员的工资多高? 看到真实的收入, 网友: 不敢想象
- 玲玲姐说诗|夜黑风高的夜晚,广西一对青年男女公园爬山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