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自古以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 二 )

刘道玉:自古以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
在加拿大念书的小孙女大前年回来 , 刘道玉带她逛校园 , 路过树林中某一任校长的雕像 , 小姑娘用生硬的汉语问他 , 爷爷 , 你的石头在哪里?「我说爷爷没有石头 , 不要石头 。 」2007年武大首届作家班的22位作家准备捐款给刘道玉建一座铜像 , 刘道玉忆称校方以「校园没有合适的地方」拒绝了 。 对这一切 , 刘道玉显得平静 。2007年 , 文化学者易中天回母校武大演讲 。 他是1981年武大中文系的代培硕士毕业生 , 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必须返回生源地新疆工作 , 刘道玉看重他的才华 , 层层争取 , 甚至找到了教育部 。 最后 , 双方达成协议 , 武大用5个本科生的名额交换他留在武大任教 。 导师胡国瑞告诉易中天 , 当年他希望就此事约见校长 , 刘道玉在电话里说:「自古以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 , 没有学者拜见官员的道理 。 我去看胡先生 。 」演讲当中 , 易中天提到这位改变他命运的、20年前离任的老校长 , 台下坐的大多是85后、90后一辈的学生 , 他当时还想是不是该做点说明 。 但出乎意料 , 话刚落 , 台下掌声立刻就炸响起来 。「20年前的事情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呢?」易中天说 , 「那就只能说明是一代一代的在流传 。 」刘道玉:自古以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
02改革的黄金时代1980年代 , 刘道玉带领下的武汉大学是中国高校的一面旗帜 。 那是改革浪潮席卷中国的时代 , 人们连走路都是在跑步前进 , 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昼夜灯火辉煌 , 教师自觉加班 , 誓言要把「文革」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 在成功推动高考恢复之后 , 刘道玉在1979年主动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任上请辞 , 回到历经政治动荡、百废待兴的母校 , 誓要重铸武汉大学历史上的辉煌 。1981年 , 他48岁 , 成为当时中国重点大学当中最年轻的校长 , 也是最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一个 。 他被武大学子誉为「武大蔡元培」 , 上任不久 , 就大刀阔斧 , 从教育体制入手 , 进而对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推行新制度的时候 , 他从不向上头打报告 , 坚持认为这些都是校长的职责和权力 。 这一系列现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 , 均始于武大 。 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自此拉开 , 扩散全国 , 武大也被称为高校战线上的「深圳」 。1978级历史系学生、现任武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星久还记得 , 当时的武大充溢着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氛围 , 「就是感觉每天都有一种新气象 , 每时都有新的空气」 。 学分制令有想法的学生获得充分空间 , 周围的同学有写小说写出名气的 , 也有不少人在本科时期就发表了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的文章 。 一大批社会作家通过插班生制度进入学校 。 学生可以随意选修其他专业的课 , 可以谈恋爱、跳交谊舞 , 可以穿最时兴的大喇叭裤 , 还有超过400个学生社团可以自由选择 。 自学和创造得到充分鼓励 , 校长在开学第一天就讲 , 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 , 你们可以不听 , 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追求自由可能是武汉大学的一个特点 , 」武大哲学系教授赵林评价 , 「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刘校长当校长的时候培育、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 一直到今天还是能看到他的一些影响 。 」那是刘道玉最怀念的年代 , 经年累月之后回忆起来依旧有热烈之色 , 「人人思改 , 人人思变……改革的黄金年代啊!」他忽然又黯淡下来 , 「现在呢 , 一切向钱看 , 人人思钱 , 除了金钱以外什么都没有了 。 」制度层面之外 , 刘道玉给学生和老师们的印象是毫无官僚味道的「一个知识分子」 。 他家里总是门庭若市 , 学生来找他 , 一定会接待 , 老师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否定他的意见 , 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得了 。 「他很平常 , 大家也很平常」 , 以至于学生们慢慢养成了这种习惯 , 从转专业到社团活动报批 , 「好像一搞事情就直接找校长」 。 毕业时节 , 每个学生都要跟他合影 , 成百上千张照片里 , 校长总是「面目和蔼 , 举止优雅」 。2015年的5月 , 武汉溽热 , 刘道玉穿一件熨帖的蓝衬衫 , 外头罩着面料挺括的西装马甲 , 一双老式粗布鞋 , 如学生们描述的一般优雅 。 采访之前 , 他花一下午时间准备了三大张手写提纲 , 细细密密的小楷 , 整整齐齐 。好几个老一辈的学生告诉《人物》采访人员 , 即使是在突然被免职那段最艰难日子里 , 老校长也没有失去一个知识分子的体面 。 那时候他生病住院 , 硬是被拉出来检讨 , 大会小会上都要点他的名 , 但他拒绝写一个字的检讨 。 学生们去看望 , 见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 虽然清瘦了些 , 但是面色从容平静 。1985级武大学生、《刘道玉传》的作者野莽在一次采访中回忆 , 刚被免职的时候 , 刘道玉内心其实是有埋怨的 , 「他有岳飞式的愤怒 , 屈原式的牢骚 , 怎么就不能理解他教育改革的一片良苦用心呢?当时他认为这是上面领导的压制」 。 直到70岁以后 , 他完全放下了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他的心灵好像彻底解放了 。 」这次采访之前 , 刘道玉特意强调 , 希望「一定在文稿当中适当的地方要反映我的观点」 , 「我不是大师 , 真的我不是大师 , 我不是谦虚 , 而是实事求是 。 我仅仅就是一个热爱教育 , 一个执着的教育改革者而已 , 仅此而已 , 别的什么名誉啊、荣誉什么对我来讲都是身外之物 , 都是附加给我的 。 」不过 , 武大学生以及所有关心教育改革的人们更愿意把这看成一种谦词 。 1989年年中 , 张星久去鄂西北的一个偏僻县城讲课 , 当地领导是老三届的大学生 , 饭桌上第一杯酒举起来 , 敬的是刘校长 。 「他就是大家心目中一个大学校长 , 一种说不清的 , 就是应该这个味道 。 」在张星久和他的老校友们看来 , 刘道玉已经成为了一个参照系 , 后来人会不自觉地将其他校长与老校长进行比较 。 「他之所以那么持续得到大家敬仰 , 大家可能看得更清楚 , 尤其在我们的教育现在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 我们可能更觉得他的东西弥足珍贵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