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把酱油生意干得比中石化还大!( 三 )


|就是他,把酱油生意干得比中石化还大!
文章图片
改革开放前30年 , 产品粗放竞争 , 基本上什么都能卖出去 。 像海天这种死磕一种产品的企业 , 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 再加上产能和渠道还没完全铺开 , 它在当时并不起眼 。
但最近10年 , 事情起了变化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 淘汰了一大批没有产品力、竞争力的企业 。 最近十几年 , 消费进入升级周期 , 专业化、品质化企业获得巨大奖励 。
于是 , 从2010年到2019年 , 海天的年营收从55亿攀升到198亿 , 净利润从6.6亿增长到53.5亿 。
当海天的市占率还是10.5% , 就有媒体指出 , 过度依赖酱油产品 , 可能成为海天的发展瓶颈 。
如今 , 海天的市占率达到18.4% , 但对比“日本酱油之王”龟甲万31%的市占率 , 显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
中国酱油行业的集中度依然不高 , 未来几年 , 提升产业集中度 , 整合小作坊和地方弱势品牌 , 依然是酱油行业的重头戏 。 就像《圣经·马太福音》所说 , “凡有的 , 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 ,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
对外整合同行 , 对内海天不断在优化产品结构 。
同样是一瓶500ml的酱油 , 高档的卖7块以上 , 低档的卖4块以下 。 海天高中低档的比例 , 正从2:6:2向3:6:1挺进 , 高端策略 , 将明显提升海天的利润率 。
而从2011年开始 , 庞康又开始向调味酱、腐乳、醋等产品进军 。 即便腐乳和醋并非海天所擅长 , 那就干脆采用收购策略 , 把调味品类做多做大 。
更让外界难以想象的是 , 这家酱油企业 , 居然有一支400多人的科研团队 , 其中包括博士后、外聘专家顾问、科技特派员、中高级工程师数十名 。 此外 , 公司承接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 更于2009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就是他,把酱油生意干得比中石化还大!
文章图片
▲海天味业部分专利
如今 , 海天已取得超过200项有效专利 , 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 。
2012年 ,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考察海天 , 参观后不由感慨:“酱油里面也有科技 , 这是转型升级的竞争力 。 ”
而自主研发的同时 , 海天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 , 车间执行与药业相媲美的10万级洁净标准 , 用无线射频、条码识别、智能包装等技术建立产品可追溯机制……早就实现了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益化 , 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标杆 。
38年的持续积累 , 令海天在产能、渠道、技术方面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 。 正是因此 , 海天才坐到比肩中石化的位置 , 成为马太效应的大赢家 。
【4】
海天强势地位 , 早就逼迫着对手们跑了起来 。
2015年 , 加加斥资12亿打造的、国内最大的日式高端酱油生产线正式投产 。 这为加加新增酱油产能20万吨 , 进一步扩大在华中、华东地区的影响力 。
同年10月 , 李锦记在广东新会基地启用全球第一套用黄豆、面粉为原料生产酱油的全自动设备 。 投产后 , 新会基地酱油年产量达50万吨 。
|就是他,把酱油生意干得比中石化还大!
文章图片
全国地级市开发率达70%的中炬高新 , 与李锦记一道 , 以南方为根基逐鹿中原 。 其他品牌的渠道 , 也在巨头的碾压下 , 寻求各自的生存空间 。
如今 , “一超多强”的格局趋于稳定 。 但微妙的是 , 区域品牌在区域苦苦自保 , 全国品牌暂时还无法独占全国 。
接下来的存量战争 , 或许是最惨烈的 。
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等头部企业 , 已具备规模和品牌优势;不占规模和品牌优势的新兴品牌 , 则开始大打概念牌 , 做点状突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