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片“看不懂” 玩转时间,不止《信条》

采访人员 董铭

作为今年最受瞩目的暑期档大片 ,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信条》备受期待 。 该片因为新冠疫情多次推迟档期 , 最终还是在8月底9月初与全球观众见面 , 而且是回归传统影院 。 本月4日 , 《信条》在中国上映 , 片中大量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和震耳欲聋的声效 , 的确最适合在影院观看 。 影片对“时间”概念的复杂拆解 , 超越一般层面的好莱坞大片 , “一头雾水”成为观众走出影院后最多的感慨 。

全球一片“看不懂”

时尚网 北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 华纳兄弟公司和名导诺兰的《信条》肩负拯救好莱坞的“重任” 。 专业票房网站“Boxofficemojo”认为 , 《信条》的票房表现将是重要的行业信号 , 票房高低代表着电影市场是否从疫情中恢复 。 虽然现在尚未统计北美和全球票房 , 但美国媒体普遍看好《信条》的市场表现 , 毕竟该片的口碑评分不错(烂番茄74%新鲜度 , Metacritic网媒体均分69) , 且北美大部分院线已经重开(AMC院线70%开业 , 上座率最高50%)“Boxofficemojo”称 , 《信条》票房要关注“长线” , 未来趋势可以参考同为“高概念科幻片”的《盗梦空间》 。

在中国 , 4日上映的《信条》周末票房已经突破2亿元人民币 。 对普通观众而言 , 《信条》的科幻概念门槛比《盗梦空间》要高得多 。 诺兰在传统的007式特工片的外壳下 , “发明”了一个“正时间和逆时间同时存在”的世界 。 尤其在影片后半程 , 会同时存在多名处于“正/逆/正”等状态的主角 。 观众被“倒放”镜头震撼的同时 , 还得思考人物的真正身份和意图 。 要在快速剪辑和大量对话中跟上导演思路的确不容易 , 许多观众走出影院时表示“大脑一片空白” , 看完网上的分析后仍然觉得一头雾水 , 这也为该片带来不小话题度 。

对于《信条》带来的复杂观感 , 美国《环球邮报》等媒体表示认可:这是诺兰“对于时间逆向工程的极端演习” 。 《纽约时报》则认为片中那些“眼花缭乱的宏大场景不过是在抖机灵” , 而《波士顿环球报》则批评影片“越往后越混乱” , 英国广播公司(BBC)直言 , “影片的情节和概念在重压下崩溃了 。 ”法国作为全球最早上映的国家之一(8月26日) , 《信条》的口碑(3.7分)略低于诺兰的上一部作品《敦刻尔克》(4.1分) 。 《巴黎人报》评论称 , 该片是诺兰“对007式间谍片的致敬和对时间‘形而上学式的思考’” , 而《新观察家》则非常愤怒地表示:“(这片子)啥都不是 , 太令人失望了!”

时间影视化 , 不好拍

在科幻文学和相关影视作品中 , “玩转时间”可以算是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 尤其是时空穿越等题材 , 总让人乐此不疲 , 还可以和喜剧、爱情、动作戏轻松嫁接 。 “老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时光倒流70年》 , 讲述的是感人至深的爱情邂逅;而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回到未来》三部曲中既有青春冒险片的喜剧元素 , 也探讨了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

对于打乱时间线引发的逻辑悖论 , 许多科幻、奇幻类影片都有探讨 , 《信条》中被多次谈及的祖父悖论(法国科幻小说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1943年在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中提出 , 悖论情形如下:如果你穿越回过去杀死了你的祖父 , 那么未来也不会有“你”的诞生) , 在不同影片中有不同解决方案 。 根据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茵小说《你们这些回魂尸》改编的《前目的地》中 , 伊桑·霍克饰演的主角通过穿越时间线 , 完成“和自己结婚后生下自己”的奇迹;而在布鲁斯·威利斯和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主演的《环形使者》中 , 主角需要靠“杀死自己”形成“闭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