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学顾问: 诺兰电影的“标配” 中国还很稀缺( 二 )


微像文化较早地开始了科幻文学的版权开发工作 , 在这个行业还没那么热闹的时候 , 就开始了全产业链布局 。 微像文化CEO张译文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解释了这种“谈不拢”的原因 。
在影视项目剧本开发阶段 , 工作时长高度不确定 , 工作量没法被明确计算 , 项目也有夭折风险 。 而且 , 制作公司为了控制开发成本 , 会给出一笔相对固定的费用 。 资金盘就这么大 , 如果专家顾问费高了 , 其他环节的费用就得压缩 。
在很多国内影视团队看来 , 科学顾问的角色是“锦上添花” 。 有 , 挺好;没有 , 也不影响什么 。 权衡之下 , 其他环节更可能影响到项目质量 , 更需要资金保证 。
不过 , 影视项目到了后期拍摄制作阶段时 , 时间节点基本清晰 , 需求也比较明确 , 能投入的资金会更加充裕 。 张译文建议 , 在项目的不同阶段 , 可以为科学顾问提供不同付费方式 。
表面上看 , 这是双方对酬劳的分歧 , 是如何付费的执行问题 。 但深究起来 , 它关系到价值认可 。 “从我的感受来看 , 电影圈对圈外的人 , 有种俯视感 。 好的作品 , 我们很乐意合作 , 但合作 , 需要真诚的态度 。 ”苟利军说 。
尊重和认可 , 是合作时科研人员最为介意的东西 。 但影视团队也有自己的坚持 。
林育智举了个例子 。 有影视项目想借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进行拍摄 。 所有环节都协调好了 , 实验室主任、院所领导还有党委宣传部也全部同意了 。 这个时候 , 科研院所提出了一个要求——“出现实验室的部分 , 我们要看片 。 ”
在科研人看来 , 这是正常要求 。 他们要对影片中呈现出的实验室画面负责 。
但影视人觉得 , 这是一种干预 。 “我只是取了一个景而已 。 难道我在某个饭馆取景了 , 还要把片子给饭馆老板看一眼?”他们无法理解 。
最后 , 合作只好搁置 。
其实 , 双方都有向前一步的需求 , 但各种各样细碎的问题 , 又让他们退了回去 。
“影视团队会考虑性价比 。 确实 , 有科学顾问很好 , 但我的经费能不能支持 , 时间能不能保证?对创作独立性要求高的人 , 也在担心 , 引入科学顾问后会不会限制我的创作 , 对我指手画脚 。 ”王姝分析 。
对科学认知的贫瘠 , 会限制编剧的想象力
在林育智看来 , 在钱和审片上的争议 , 都能算作浅层问题 。
更深层次的矛盾 , 还是双方思考问题的方式 。
“科学家会想着 , 如何让电影中的科学更准确 。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 , 但恰恰是问题 。 ”林育智说 , 艺术创作追求的其实是——准确的科学如何让我的电影更好看 。
做电影电视的人 , 天马行空 。 他们看到的是画面;但科研人员 , 逻辑严密 , 看到的是定理和公式 。 交流时 , 科研人员会觉得 , 我说得已经够清楚了 。 而影视团队也很无奈——我们真的听不懂 。
科影融合项目组成员 , 常常需要在科学家和影视团队之间充当翻译官 。
“双方要心平气和沟通 。 有时候科学顾问一上来就把人家的核心设定推翻了 , 那合作就没有办法继续了 。 ”林育智说 。
张译文也听过类似的故事 。 影视团队说:“我希望影片中的人能长时间漂浮在地球上 。 ”科学家斩钉截铁:“这不可能 。 ”
苟利军很能理解影视创作的特点 。 “影视作品应该有一定想象和容错空间 。 它首先是一个文化产品 , 要满足娱乐性 , 要讲一个好故事 。 ”他认为 , 不必要求电影中的所有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严丝合缝 , 毕竟 , 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和科教片 。 科学顾问要做的 , 是帮助影视团队在合理范围内去发挥科学想象力 。
另一方面 , 是影视人的科学构想太落伍 。
科影融合项目组曾在2018年办过一场“不厚道”小型沙龙 。
他们存了点做试验的心思 , 请来一些已经在影视圈受到认可的编剧 , 让他们敞开了谈 , 放开了想 , 未来二十年 , 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