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学顾问: 诺兰电影的“标配” 中国还很稀缺

采 写:本报采访人员 张盖伦 策 划:陈 磊
不必要求电影中的所有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严丝合缝 , 毕竟 , 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和科教片 。 科学顾问要做的 , 是帮助影视团队在合理范围内去发挥科学想象力 。
继《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之后 , 9月4日 ,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带着他最新烧脑大片《信条(Tenet)》登陆中国内地院线 。
《信条》探讨了诺兰一向热衷且擅长的“时间”主题 。 第一批看过影片的观众已经感到了“大脑被掏空” 。
为该片提供物理理论支撑的 , 还是诺兰的老朋友、大名鼎鼎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 。 作为科学顾问 , 基普·索恩通读了剧本 , 并对剧本中所有涉及科学的设定给出了建议 。
科学顾问 , 这个在国内还没有那么流行的概念 , 也出现在了近日由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 。
《若干意见》提出 , 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 , 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 , 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科学顾问服务 。
当然 , 科学与影视融合 , 并不会因为一份文件 , 就变得水到渠成 。
科学家和电影人 , 其实是两种人 。 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 。 融合交流 , 说起来“云淡风轻” , 但在国内真要做起来 , 并不容易 。
“钱谈不拢是经常的事情”
《若干意见》发布的那天 , 林育智的手机几乎要爆掉 。 仿佛有无数人在给他发报道链接 , 告诉他文件出炉了 。
他不知道该回什么 , 找了家咖啡馆 , 点了杯摩卡 , 把手机搁在一边 , 想让自己冷静一下 。 “端起咖啡准备喝的时候 , 我眼泪也掉下来了 。 ”
他百感交集 。 从2017年至今 , 林育智和同伴王姝、苏婧一直在推动科影融合 。 他们三人 , 也是中国科协“科技与影视融合”项目的发起人 。 项目组希望 , 科学界和影视界能够发现对方的存在、认可对方的价值 , 走出各自的舒适圈 , 去碰撞 , 去合作 。
这种跨界合作 , 在国内并没有现成路径 。 探路过程中 , 难免磕磕绊绊 。
费用 , 就是一个敏感但绕不过去的话题 。
“钱谈不拢的情况 , 发生过不止一次两次 。 ”林育智说 。 在有些人的固有观念里 , 科研工作和无私奉献挂钩 。 “堂堂大科学家 , 怎么会和演员一样 , 也谈钱呢?”有制片团队在沟通时 , 问出过这样的话 。
就算愿意支付报酬 , 影视团队开出的价格 , 有时也和科研人员的心理价位相差甚远 。
毕竟 , 对科学顾问的价值 , 在影视圈内部 , 并没有清晰的衡量体系 。 院士、长江、杰青……这些头衔对应的是几线演员 , 要如何付费?
苟利军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 , 也是一名活跃的科普工作者 。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之后 , 他在多个场合做过对它的科学解读 , 指出过这部影片中的科学瑕疵 。 一些影视项目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 , 想请他提供科学建议 。 苟利军乐于尝试新事物 , 也愿意投身其中 。
有一次 , 某电影制作团队打算和苟利军签订合约 , 正式聘请其成为科学顾问 。
问题来了 , 钱怎么算?
从剧本创作到影片拍摄结束 , 科学顾问都要发挥作用:参与核心世界观设定 , 给出置景建议 , 将涉及科学的情节和细节合理化……苟利军根据可能花费的时间 , 估算出了一个数字 。
但影视团队觉得 , 要价“太高了” 。
“电影圈内一些固有观念很难改变 。 他们觉得你仅仅是提供一些建议 , 又不用演戏 , 费用不用给得太多 。 ”但要将科幻电影中的奇思妙想以更合理的方式展现 , 并不容易 。 苟利军感慨:“归根结底 , 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科学家的重要性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