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他们挺身而出 合成青年战“疫”的完整光谱( 二 )


做志愿者不能仅凭一腔热血
几乎所有志愿者回顾战“疫”经历时都认同一件事:做志愿者不能仅凭一腔热血 , 内心有冲动才会站出来 , 但是这份冲动不是莽撞 。
汪勇成为志愿者的时候拥有的全部依凭就是自己这个人和那辆车 。 每天跟医护人员长时间待在一起 , 让他比外界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 。 有人吃够了泡面面包 , 就想念那口米饭的香气 。 有人觉得叫车太慢 , 想骑共享电动车快点回去休息 。 有人要修眼镜 , 买拖鞋、指甲钳、充电器甚至秋衣秋裤 , 这些过去随手就能解决的问题在特殊时期的武汉都变成了难题 。
汪勇做不到大包大揽一个人解决一切 。 他被这些需求驱动着 , 从一个没什么社会资源可言的快递小哥 , 变成要跟企业、店主、政府部门沟通的协调者 。 想吃米饭 , 他找餐厅;餐厅的仓库被迫要关闭 , 他找有关部门说明情况 。 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是 , 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需要电动车出行 , 他就去找公司协调 , 最后在金银潭医院周围投放了400辆共享电动车 , 别的医院的人都很羡慕 , 他又去帮助别的医院一并协调资源 。 滴滴公司还把接单的公里数从3.5公里以内更改为15公里以内 , 让住得远的人可以坐车回家 。
很多事情“超乎我的认识” , 汪勇说 。 他没想到朋友圈和志愿者的互助合作能迸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 资源一旦对接成功 ,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很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
汪勇也在志愿行动过程中习得了另一种“专业性” 。 他学会给自己画“红线” 。 为了保证自己接送的医护人员的安全 , 他给自己立了规矩 , 不管在路上看到陌生人多可怜 , 他要狠下心不能拉;不能去医院里 , 唯一一次破例进去 , 还是因为一个老人不吃心脏病药会有性命之忧 。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 那时在武汉 , 汪勇开着车走在空荡的城市里 , 最期待的就是迎面能碰上一辆车 , “那种空虚和害怕是言语表达不了的” 。 他每天经过大桥时 , 几乎都会看到只能骑车过桥、骑到一半没力气的人 。 每次他都看着心里难受 , 想停下来载人走 , 但是他不能 。 他要保证医护人员不会因他而交叉感染 。
还有一些人 , 他们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 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 专业本身就是他们最好的武器 。
艾泽铭也属于这类 , 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他的力量 。 有医学知识的他对消毒、防护等操作规程接受速度更快、意识更强 。 从心理到体力的准备 , 他都比很多非医学专业的人更为充分 。
在长春火车站服务期间 , 每天晚上艾泽铭22点休息 , 第二天深夜两点多起床 , 下碗面 , 配着妈妈留给他的酱料吃 。 他说 , 这样是为了给胃排空留足时间 , 以免穿上防护服后想去洗手间 。 近20天里 , 他几乎每天只吃一顿正常的饭 , 上岗前从不喝水 , 每天最早到岗 。
零下20多摄氏度的长春火车站外 , 他穿着防护服经历“冰火两重天”:防护服覆盖的部分热得有水汽 , 带着薄薄的医用手套的手又冻得伸不直 , 头发尖儿上还挂着冰碴儿 。 他不停地搓手、跺脚 , 让自己在东北冰天雪地的户外保暖 。
在火车站服务期间 , 他担任青年防疫志愿者服务队团支书 , 先后带领4批志愿者不间断地开展志愿服务 , 团队累计为旅客测温28.9万人次 , 服务时长为2455小时 , 上报并妥善安排体温异常旅客数百人 。 其中一位去过武汉的大哥几次测量体温都过高 , 艾泽铭当时没觉得紧张 。 他比普通人更有医学知识 , 这让他面对疫情时更具平常心 。 利用自己的经验 , 艾泽铭累计为300多名即将上岗的志愿者进行辅导 。
“这份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
这段战“疫”经历 , 是很多志愿者平淡生活中的高光时刻 。
这份“高光”给了一些人以新的机会 。 比如汪勇 , 他从一个快递员变成了分部经理 , 升职了 , 也有更大的责任 。 他琢磨着 , 怎么能让自己的工作伙伴也愉快地获得更多收入 。 以前他从没想过 , 自己有机会参与、策划顺丰公益基金会为抗“疫”临时成立的公益项目 , 免费为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寄行李 , 为1000户孤寡老人每个月持续送关爱包直到明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