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我们离科幻场景还有多远?,专访清华邓志东:Neuralink“脑机接口”背后( 二 )


3)目前尚未突破的节点包括:
首先要解决人类植入手术的安全和长期健康风险问题 。 如果这一步成功迈出 , 必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其次 , 大脑皮层上一个小小的功能柱就有百万(10^6)到千万(10^7)个神经元 , 要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 , 将电极阵列数量从10^3增加到10^6 , 甚至10^9 , 插密插深 , 就会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 。 最后 , 真正的挑战是生物神经信息的解码 , 特别是高级认知活动的解码 。 这方面确实需要从微观到宏观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的迭代闭环探索 。 鉴于大脑的极端复杂性 , 因此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
经济观察网: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如何?此前国内研究团队也曾经有类似的实验 , 比如2007年山东科技大学的“机器人鸽” , 从原理上这些实验与此次Neuralink展示的技术有什么区别?
A:无论是非植入式还是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 长期以来 , 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都非常不错 。 2007年山东科技大学的“机器人鸽” , 原理上与Neuralink差别不大 , 但技术上差距不小 , 比如利用人工完成的植入手术感染率很高 , 成活率很低 , 术后的恢复期较长 , 而且插入的电极很少 。
经济观察网:在产业层面 ,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是否有相关的应用空间?
A:人工耳蜗、人工视网膜作为植入式脑机接口产品 , 已形成产业 , 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 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 在产业层面 , EEG脑电设备也发展了很多年 , 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经济观察网:Neuralink实验的披露引起了有关“人工智能”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讨论 , 人们担心“脑机接口”或“脑控技术”会引发一些科学伦理方面的问题 , 您认为目前的技术离这种略带科幻色彩的设想还有多远的距离?学界是如何看到这种科技伦理的担忧?
A:确实存在严峻的科学伦理问题 。 Neuralink的远大目标是面向人类大脑 , 首先提供碳基-硅基两个世界之间互链互通的神经信息高速公路 。 这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向人类感知、运动、认知 , 甚至是自我意识解码与调控的大门 。 技术迭代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 很多东西其实并不科幻 。 相信无论我们是强烈反对或是完全赞同 , 都不能影响ElonMusk改变世界的雄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