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我曾经也是二本学生( 六 )

尽管从整体而言 , 因为毕业赶上了房价低廉、经济环境较好的阶段 , 大部分人获得了较好安顿 , 但不得不承认 , 仅仅8年时光 , 从同一间教室出发 , 同学之间的分化已经开始 。 分野的关键要素是房子 。

杨胜轩毕业后的境况 , 和毕业后在广东买了6套房的同学构成了鲜明对比 。

胜轩是班上少有的广州籍学生之一 。 胜轩家就在芳村鹤洞桥附近 , “反正亲人的各种生活 , 就围绕这个鹤洞桥” , 这是他对家的一种直观理解 。 妈妈从自行车厂下岗后 , 爸爸也从药材公司下岗 。 胜轩尚小 , 父母就在附近的菜市场开了冰鲜档口 。 父母工作非常辛苦 , 他念小学时 , 天还没亮 , 妈妈就得踩着自行车去黄沙拿货 , 要忙到晚上六七点才能回来 , 每次收工 , 则会将很多又脏又腥的新鲜鱿鱼带回家 , 仔细洗干净后以便第二天售卖 。

父母开冰鲜档后 , 十几平方米的居住空间 , 越发捉襟见肘 , 广州潮湿的天气 , 不允许他们将卖剩的冰鲜放置室内 , 为了找到合适的空间存放当天无法卖完的冰鲜 , 父亲向原来的单位求助 , 终于得以允许使用不远处单位空余的平房 。

到初二时 , 小平房面临拆迁 。 在失去临时住宅之后 , 他们一家依然没有离开鹤洞桥附近 。 在胜轩的脑海中 , 始终无法更改白鹤洞地铁曾经是19路车总站的印象 。 芳村的记忆 , 渗透进了他的童年、少年 , 以及整个成长史 , 广州城市的变迁 , 同样在芳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对胜轩而言 , 属于他个人生命史的片段 , 除了时尚、便捷的地铁取代低矮的平房 , 除了老旧的公交车站的消失 , 更为深刻的感知 , 来自家庭内部的裂变 , 父母下岗、房屋拆迁 , 这些大时代的宏大词汇 , 通过一桶桶冰鲜和父母的抗争 , 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更为真实的碎片 。

很长时间 , 胜轩一家租住在白鹤洞边 。 后来 , 他们从亲戚那儿东拼西凑了几万元 , 在白鹤洞旁边 , 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 。 这是父母在生存钢丝上 , 依赖房价低廉稍纵即逝的机会 , 颤颤巍巍作出的大胆、英明决定 。


「二本」我曾经也是二本学生

考研学子在天台上自习 。

2006年 , 胜轩考上了广东F学院 。 “在大学前 , 我没有电脑 , 没有手机 , 我出生在工薪阶层家庭 , 没有培训班 , 没有夏令营 , 我上课时 , 非常专注 , 导致我没有兴趣爱好 。 我的状况代表了60%-70%学生的状况” 。 在我当班主任的2006级中文班中 , 胜轩是12个男生中最安静的一个 , 也是最省心的一个 , 他带着厂区孩子的温厚、本分 , 从来没有多说过一句话 。 父母双方的下岗经历 , 以及父母下岗后为了生存所遭遇的艰辛 , 在他的性格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 父母被单位和过往岁月抛弃所致的失败感 , 在胜轩毕业8年后 ,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 一个班主任的身份 , 从他的职业经历中 , 分毫不差地丈量出来 。

……

「二本」我曾经也是二本学生。全文共计8800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