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片的射箭动作把物理学家看笑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在咱们古装片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幕 , 在导演的示意下 , 蛙哥张弓搭箭 , 射中了女一号 。
蛙哥这样射是肯定射不到女主的 , 只能射到液晶显示屏外边 , 射中女主的另有其人 , 说好的爱情动作片 , 实际上是悬疑惊悚片 。 为什么呢 , 因为蛙哥违反了射箭基本法——弓箭手悖论 。弓箭手悖论是射术里最有意思的现象之一了 。 在射箭的时候 , 普通人下意识的反应应该是拿箭对准目标 。 但实际上 , 正常的弓箭手在射箭时箭头所指的延长线并没有经过目标 。 而箭头指向目标的射法 , 肯定会打偏 。 这就是弓箭手悖论 。
而因为弓箭手悖论的存在 , 如果用右手大拇指以外的手指拉弦 , 那么箭必须放在弓的左边——
地中海式拉弦如果是用右手大拇指拉弦 , 则箭必须放在弓的右边——
蒙古式拉弦所以 , 弓箭手悖论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箭头不能瞄准目标?手指拉弦的讲究又是怎么来的呢?英国史上最强弓箭手 Horace Ford是第一个注意到弓箭手悖论这个现象 , 并且记录下来的人 。 但是弓箭手悖论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得到解答 。简单来说 , 在用传统的弓射箭时 , 要瞄准目标的并不是箭头 , 而是箭的波节 , 也就是它射出后左右振动的弦上的不动点 。 这两个波节的连线必须直插目标 , 否则就无法打中靶心 。
箭在空中飞行时会左右振动 , 两个不动点为波节 。许多人会感到奇怪 , 箭不是咻一下笔直射出的吗 , 怎么会振动呢?啊哈 , 箭并不是严格的刚体 , 被射出的时候它会被掰弯 , 这就直接导致了它的飞行振动模式 。
1938年 , 被称为科学弓箭术之父的发明家、美国人 Clarence N. Hickman 用了一个4000FPS的相机拍摄了箭在飞行时的画面 , 搞明白了箭振动的过程 。原来在飞行的时候 , 箭就像一条蛇 , 会左摇右摆 , 一边振动一边前进 。 而开弓后 , 箭头和箭身会机智地绕过弓把转弯 , 不会和弓发生摩擦 。
虽然箭会摇头晃脑 , 但是箭身上有两个点并不会左右晃动 , 那就是波节 。 更有趣的是 , 波节的连线直指箭最终的位置 。 换句话说 , 只要让箭的波节和目标对线 , 就能射中 。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箭左右振动 , 以及如何寻找波节了 。其实 , 箭飞行时的左右振动是射手手指和弦摩擦的结果 。具体来说 , 在拉弓的时候 , 箭并没有扭曲 , 这种扭曲是手指释放弓弦时的摩擦产生的 。以西方常见的地中海式开弓法为例 , 这种射法是用右手三根手指拉弦 , 箭放在弓把左边 。 左撇子的话左手三根手指拉弦 , 箭放右边 。
地中海式拉弦手法当右撇子射手的手指松开的时候 , 弦因为手指的摩擦先弹到了左边 , 使得箭头向目标的右边转动 。
看这张动图就可以很明显看到弦的左右摇摆了——
接着 , 弦弹回原位 , 箭头向左偏移 , 箭发生弯曲 , 振动产生 。
彻底离开弓之后 , 箭就沿着两个波节的沿线一扭一扭地前进 。 如果不能让箭出弓时这样左右抖起来 , 就会射偏 。来自古老东方的蒙古式开弓法相当于地中海式左撇子的开弓法 , 是上面一套动作的镜像 。
如果是用蒙古式开弓 , 那么右撇子的射手的箭要放在弓的右边 , 而且要用右手大拇指拉弦 , 这样松手后弦才会被弹到右边 。此外 , 因为一根手指拉弓的关系 , 拇指很容易被擦破皮 , 所以我国人民从先秦开始就有手指戴韘的传统 , 到了清朝这玩儿就叫做扳指 , 满语叫“憨得憨” , 用的时候是这样的——
推荐阅读
- 两岸局势紧张之际台军又有“大动作”
- 电视剧杂谈|6岁娃往邻座火锅里吐口水,家长称孩子还小,老板的动作让人称赞
- 小飞人|孩子用好这3个方法,一定能正确生动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出来,给力
- 电话诈骗|男子在街上遇到一个女骗子,男子随后的动作,让女骗子无地自容
- 又有“绿委”要提案“修宪”删“国家统一”字眼
- 最近,美台半导体产业小动作有点多
- 印度想发动“冬季攻势”?耍赖搞小动作我们不怕
- 越头条|渣破天际!绍兴男子戴着头盔专骗老人钱,因一个动作暴露了自己...…
- 顺德警察|凌晨2点,失传已久的“缩骨功”重现,动作太魔性
- 犯罪|自行车停路边被人轻松骑走,因为她忘了这一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