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能把这些“儿”化音都说对您就合格了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 , 几十年来虽然生长在文化部系统的单位宿舍里 , 但大多数时间住在单位宿舍在胡同儿里 , 耳濡目染了北京的方言文化 。
虽然 , 北京籍的采访人员同行曾对我说:“郭老师 , 一听您就是东城西城的 , 口音就是正!不像我们南城的口音这么土!”其实 , 北京的南城——原崇文、宣武的口音 , 也说不上土不土 , 只是老北京味儿浓;不过 , 那东城西城胡同儿里的话 , 老北京味儿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 , 我也会说那种所谓“胡同儿串子味儿”的北京方言 , 只是平时说话不习惯而已 , 说话的语音比较靠近普通话 , 所以有时候儿竟然被外地人认为不是北京人 。
对北京方言没有深入了解的人 , 通常会把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归结为“儿”化音多 。 其实 , 北京方言语音中的“儿”化音 , 远没有四川人多 。 而且 , 据我研究观察 , 在北京的一些类似的地名中 , 就有的带“儿”化音 , 而有的却不带“儿”化音;这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方言现象 。
某天跟同事兼“同年(同一拨儿考进媒体的)”探讨 , 他觉得好像是“高大上”的东西都不带“儿” , 而地位、层次、份量较差的都带“儿” , 并举例说:比如“炒肝儿” , 比如“烤鸭” 。 但经我反复仔细琢磨 , 似乎也不尽然!因为 , 比如同属并非“高大上”的“小吃”:“油饼儿”、“排叉儿”、“爆肚儿”、“焦圈儿”、“螺蛳转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等虽然带“儿” , 但“油条”、“艾窝窝”、“豆浆”、“烧饼”、“火烧”、“炸糕”、“卤煮”等却并不带“儿”!
门、口、楼、街
门与门儿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能把这些“儿”化音都说对您就合格了“正阳门”(“前门”)之“箭楼儿”
比如 , 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门 , 所谓“内九外七皇城四宫城四” , 就是内城九座城门 , 外城七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紫禁城”四座城门 , 大多数都叫作“门”——包括如今仅剩“地名儿”的元大都时的健德门(位于德胜门外小关儿)和安贞门(位于安定门外小关儿)、光熙门(北三环太阳宫桥以南);只有“广渠门儿”例外 。 而在四川同事嘴里说起来 , 就全成了“门儿”了 , 诸如“前门儿”、“崇文门儿”、“宣武门儿”、“朝阳门儿”、“东直门儿”等等 。
其实 , 在北京方言中 , 只是在指某个具体建筑或物体的门的时候 , 才说“前门儿”、“后门儿”;甚至连地安门俗称都是“后门” , 而不是“后门儿” 。 有个段子调侃地展现出此北京语言特点 , 即公共汽车售票员儿报站:“‘前门’到了 , 请‘前门儿’上车 , ‘后门儿’下车”!包括“中南海”的正门儿“新华门”和东门儿“西苑门” 。 不过 , 也有例外 , 对于非正式的城门 , “门”后边一般会加“儿”化音 , 比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以及“黄化门儿”等等 , 还有跟当年皇家御苑“南苑”——“南海子”有关的如“大红门儿”、“小红门儿”、“西红门儿”、“角门儿”等以及同为皇家御苑的“颐和园”的“北宫门儿”、“东宫门儿”等就是如此 , 据说因其非“城门” 。 但个别的也有的“城门”如“广渠门儿” , 据说因其比“广安门”矮小 。 但此说法儿皆无佐证 , 其具体原因 , 暂时不知因何故如此 。
口与口儿
大多数以“口”作为地名的 , 在北京方言中大都带“儿”化音 , 如东城区的“灯市口儿”、“交道口儿”、“蒋宅口儿” , 西城区的“六部口儿”、“新街口儿”、“甘家口儿”、“冰窖口儿”、“闹市口儿” , 原宣武区的“珠市口儿”、“菜市口儿”、“校(jiào)场口儿”(北京有多处 , 应与古代军营有关)、“手帕口儿” , 原崇文区的“羊市口儿”、“小市口儿”、“磁器口儿”、“蒜市口儿”、“沙子口儿”、“鲜鱼口儿” , 朝阳区的“吉市口儿”、“马道口儿” , 海淀区的“四道口儿”、“五道口儿” , 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儿”;还有“豁口儿”(东四十条外和新街口外的较为著名)等等 。 个别的不带“儿”化音 , 如西城区的“宫门口”、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海淀区的“红山口”、“杏石口” , 还有昌平区的“南口” , 怀柔区的“汤河口”等 , 好像也大都跟皇家或者官家沾点儿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