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高寒无人无路无图,他们跋涉2000多公里为长江源头“体检”|草地·神州风物( 四 )


8月14日
“无人区”里遇险情
随着海拔的一路攀升 , 高原反应在海拔4200米的杂多县已与多数科考队员“会合” 。
早上6点起床 , 6点半出发 。 11辆越野车 , 整齐驶出县城 , 像一群大雁 , 朝当曲源头驶去 。
“今天的行程比较辛苦 , 海拔高 , 全是搓板路 , 我们先要到长江南源当曲……”向导张永介绍行程 , 听得出来今天的任务艰巨 。
沿当曲逆流而上 , 颠簸一个多小时 , 来到了“一岭分三江”的杂多县阿多乡扎西格君 , 这里立着纪念碑:长江南源当曲科学考察纪念 。 扎西格君海拔4900米 , 来自当曲湿地的江水 , 在这个地方分成三个流向 , 汇入长江、澜沧江、怒江 。
继续沿河溯源前行 , 砂石车辙小路也没有了 , 一队车 , 在起伏的草滩上跳跃 。
立秋已有一周时间 , 草滩上 , 星星绰绰的黄花格外亮眼 。 当曲支流蜿蜒镶嵌在云端肥美的草场 , 静谧而不歇地涓涓流淌 。 一群黑色的牦牛散落在河道附近 , 或低头吃草 , 或抬头疑惑地看着车队 。 远处白色的帐篷 , 烟囱冒着薄烟 , 帐篷门口放着摩托车 , 两个藏族孩子在帐篷外奔跑……
这就是长江南源当曲的源头 。 检测、取样、探查……队员们照常忙碌起来 , 直至正午已过 , 就着大饼和风干牦牛肉开启新一轮的考察研究 。
没有人想到 , 困难才开始 。
下午的行程原计划沿莫曲至囊极巴陇 , 进入长江正源沱沱河 。 但是 , 近期江源地区连降暴雨 , 许多地区道路被冲毁 , 桥梁被冲断 。 行至玉树治多县索加乡时 , 原有道路无法通行 , 穿越罕有人烟的高原草甸成了唯一选择 。
山岗上 , 两匹野狼 , 一前一后 , 盯着在山间颠簸而行的车队 。 这时 , 队员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无人”“无路”“无图”“无信号” 。
七米宽的莫曲河挡住去路 , 没有其他办法 , 车队只能蹚河而过 。
“糟了!2号车陷进河里了!”探路的8号车刚过去 , 第二辆就遭遇陷车 。 天色渐晚 , 唯有前进 , 别无他法 。
“一定有能安全通过的地方 。 ”研究河流泥沙的周银军博士沿着河滩来回观察 。 突然 , 他指向距离不远处小型沙洲 , 大声喊道:“从那里过!”
“在流经拐弯地段时 , 河流流速会变慢 , 河水所裹挟的石头泥沙更易沉积 , 从而形成承重能力较强 , 不容易塌陷的沙洲 。 ”他说 , “要快速通过 , 否则会压坏沙洲 。 后面的车就很难通过了 。 ”
快速蹚水 , 呼啸而过 。 所幸后面的车辆都成功越过河流 。
太阳已经落山 , 山谷里的气温骤然下降 。 当时的水流速度每秒将近两米 , 水温接近零摄氏度 。 到过高原的人都清楚 , 夜晚就是危险的代名词 。 要尽快将被困车辆拖出 。
一辆车拖不动 , 两辆车还是拖不动 , 三辆车一起来 , 近一个小时的拖拽 , 被困车辆终于脱困 , 大伙揪着的心放下 。
在没有信号、没有导航的黑暗里继续前行、继续迷路 , 反反复复 , 兜兜转转 , 不觉已至深夜 。 车队终于经过一处有微弱信号的地段 , 只好请求救援 。
可是没料到 , 救援的车辆还没有到 , 探路的8号车又陷落了 。 三个轮子同时陷入泥沼 , 动弹不得 。
【新华每日电讯|高寒无人无路无图,他们跋涉2000多公里为长江源头“体检”|草地·神州风物】夜空里繁星闪烁、银河照耀 , 大家出发时的豪情壮志 , 仿佛都被黑夜掩盖 。 终于等到索加乡救援民警到来 , 只好放弃8号车 , 在救援车的带领下 , 一路颠簸跳跃 , 驶出草地 。
此时 , 已是翌日凌晨 , 所有队员带着疲惫向救援民警投去敬意的目光 , 使劲挥手道别 , 驶上大路 。
根据预定的考察方案 , 15日将前往岗加曲巴冰川采样 。 现在 , 行程已被耽搁 , 科考队决定改变行程 , 连夜赶到雁石坪 。
所谓大路 , 也并非一帆风顺 。 正在修路 , 坑坑洼洼 , 又遇一路浓雾 , 十几米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 车队只能缓慢前行 , 并在对讲机里互相提醒路况、提示安全 , 警醒大家不要打瞌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