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高寒无人无路无图,他们跋涉2000多公里为长江源头“体检”|草地·神州风物( 二 )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玉树分中心主任李光录多年在高原工作 , 熟悉江源地区山水“脉搏” 。
李光录介绍 , 江源所在的高原正在遭遇暖湿化 。 资料显示 , 江源地区平均降雨量每十年增加23毫米 , 平均温度每十年增加约0.35摄氏度 。 一方面高原逐渐温暖湿润 , 雪线和草线逐渐攀升 , 受此影响 , 直门达水文站径流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 另一方面也带来未知的风险 , 亟待科学研究论证 。
“江源保护任重道远 , 对江源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 ”队员们在实地考察中 , 更体会到此行责任重大 。
高原上的天气犹如孩儿面 。 结束直门达的调研 , 返回途中科考队赶上了一场暴雨 。
一阵炸雷 , 接着便是狂雨如注 , 夹杂着蚕豆大的冰雹 , 打在车身上乒乒乓乓 , 仿佛筛豆子一般 , 一阵紧似一阵 。 雨刮器开到最快 , 也没法看清前行的路 , 约莫过了20分钟 , 车子仿佛忽然驶离了雨幕 , 一下子便不见点雨 。
真是“山间阴晴不定 , 片云可以致雨” 。
8月12日
“百花谷”里忙采样
大美青海 , 美在玉树 , 秀在囊谦 。
第二天的科考任务主要在澜沧江源 , 行程为玉树结古镇至囊谦县 。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 , 它是亚洲重要的跨国河流之一 。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 , 是东南亚的母亲河 , 更是连接各国友谊的纽带 。
汽车沿着澜沧江支流子曲河岸行进 , 沿途仿佛百花山谷 。 重峦叠嶂与碧波绿水是诗人笔下的美轮美奂 , 而对于科考队员们 , 却是镌刻着高原沧桑的书卷 。
车窗外的风景如浪滚、似涛翻 , 每一处山体褶皱都阐述着地质的演化 , 每一处河道的蜿蜒都记载着水流的足迹 。 路途遥远 , 机会难得 。 每到一处停车点 , 科考队员都无暇欣赏美景 , 忙碌于取样测量 。
负责水环境研究的赵良元和刘敏博士 , 背着沉重的水质探测仪 , 进行水质检测 。 高原水寒、一路颠簸 , 仪器时常接触不良 , 每次测量 , 赵良元都会调试半天;来自湖北咸宁的刘敏 , 个头不高 ,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 常常不顾河水打湿鞋子 , 尽可能靠近河中心取样 。
河流形态的变化是泥沙冲淤及河床治理的关键依据 。 河流研究所周银军和闫霞沿途观测河流地貌 , 采集水体样本以测量泥沙含量 。 作为科考队为数不多女博士 , 身材娇小的闫霞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 , 坚持在河床边上下攀爬……
空间信息研究所的博士文雄飞从武汉出发时 , 肩背身扛平时至少两人负重量的空间探测仪器 。 他用无人机鸟瞰江源 , 用GPS进行坐标定位 , 从宏观的视角窥探江源自然地理特征 , 让大家有了更为精准的“问诊”江源的数字图纸 。 一人使用几种设备 , 他常常是最后一个登车的科考队员 。
来江源之前 , 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水资源研究所博士袁喆 , 为什么江源地区4500米以上和以下的植被生长呈现出不同的垂向变化特征?这也是同行专家对他论文提出的一个问题 。
每到一个点 , 袁喆博士都会记录下当地的高程、植被类型、地形特征、水系特征等 , 希望能通过实地的调研对“4500米”这个阈值进行合理的解释……
长江水利委员会是我国最早科学考察江源地区的机构之一 , 曾在1976年和1978年通过两次科考探明长江正源 , 并于2010年再次组织长江源科学考察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自2012年以来 , 连续9年对江源地区开展科学考察 , 积累了江源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河道河势、冰川雪线、水土保持、人类活动影响等领域的大量第一手基础数据及资料 。
今年的科考队领队、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谭德宝介绍 , 本次科考将在历年科考的基础上 , 针对江源区突出的冰川退缩、冻融侵蚀、湖泊扩张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重点剖析 , 增强科考队员对江源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进一步掌握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河流径流泥沙输移规律 , 并测定关键水文要素的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