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芯片破壁者:硅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导体实验室( 二 )


科研天才肖克利与商业废才肖克利
肖克利在科研领域的才华和在晶体管发明上的成就 , 丝毫不影响他试图想在商业领域成功的野心 。
从年轻时候起 , 肖克利就已经透露出要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获取财富 , 成为百万富翁的想法 。 这些特质可能既源于肖克利的热爱挑战又爱出风头的性格特质 , 也得益于他所处的成长环境 。
肖克利出生在美国的知识阶层的家庭 , 父亲是一名采矿工程师 , 母亲是第一批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之一 , 家庭环境的学术氛围让幼时的肖克利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而在青少年时代 , 1925年父亲过世之后 , 举家搬到洛杉矶好莱坞附近 , 让他又见识到当时工业进步所带来的朝气蓬勃的商业氛围 , 也塑造了他张扬的性格特点 。
在陆续就读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期间 , 肖克利也以“爱出风头”出名 , 这一风格还延续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 , 曾经有一次在新泽西的高速公路上 , 因为非法持枪被警察关押 , 后来因为贝尔实验室出面才得以保释 。
张扬的个性并没有阻碍肖克利在科研上面的才华 。 二战期间 , 肖克利还曾在1939年构思过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 。 因为肖克利在军队研究部门的巨大贡献 , 战后他还获得了一枚特殊贡献勋章 。 战后 , 在贝尔实验室担任固体物理研究小组组长时 , 由于肖克利未能亲身参与到布莱顿和巴丁的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 , 无缘拿到首个晶体管发明专利的署名权后 , 又凭一人之力独自钻研出更先进的结型晶体管 , 使得晶体管的规模生产才成为可能 。
当然 , 肖克利的科研才华也没有削弱他的张扬个性 。 1947年 , 在与布莱顿和巴丁共同研制出晶体管之后 , 他们的合作也没有继续下去 。 据说在肖克利的不断打压排挤下 , 布莱顿最终去了其它研究组 , 而巴丁离开贝尔实验室去了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 。 尽管在1956年1月 , 肖克利和巴丁、布莱顿三人因为晶体管的发明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但这一荣耀事实上已被肖克利一人独享 。
也许是因为这场实验室内部的嫌隙内讧 , 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一直没有得到升迁重用 , 也许是因为晶体管的发明专利属于贝尔实验室 , 他个人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 , 心有不满的肖克利选择了辞职创业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硅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导体实验室
文章图片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原貌)
听闻肖克利有创业的想法 , 弗雷德里克·特曼专门邀请他回到老家 , 在离斯坦福大学五英里的圣安东尼奥街391号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硅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导体实验室
文章图片
(众人在“黛娜的小屋”庆祝肖克利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底 , 在肖克利获得诺贝尔奖后的庆祝时刻 , 似乎就成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高光时刻 。 此后肖克利在公司的管理上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 。
由于肖克利在半导体研究方向上的独断专行和在研究过程中“事无巨细”的关注 , 团队在他所坚持到四层半导体材料的二极管的研制上迟迟没有成果 , 而团队成员建议的集成电路的制造思路 , 则被他轻易否定 , 错失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未来 。
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上 , 肖克利被形容为“废物” 。 肖克利对这些年轻天才 , 可以说是用毫无信任的“处处提防”来对待 。 据说有一次 , 一位秘书在实验室划破了手指 , 肖克利却认为是故意有人搞阴谋 , 要让全体成员接受测谎仪的测试 。
而这八位曾经慕名而来的意气风发的天才 , 也因为无法忍受肖克利这种自以为是的管理风格 , 在1957年底集体辞职出走 。 这让肖克利愤怒不已 , 称他们为“八叛逆” 。 但此后 , 痛定思痛的肖克利却变本加厉地选择了更严密的控制手段 , 在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后 , 致使大批员工离职 , 纷纷投入到竞争对手的公司里 。
终于在1960年 , 肖克利只能接受自己的失败 , 将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 , 此后又在1963年退出团队 , 回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 而肖克利实验室又经过转卖后于1968年永久关闭 。
肖克利用他的才华吸引来第一批人才 , 点燃了“硅谷之火” , 又因为自己的自负 , 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商业梦想 , 却在不经意间将这些“硅谷之火”散播开来 , 成就了此后的硅谷神话 。
肖克利实验室结出的“硅谷之火”
肖克利实验室的失败 , 事后来看 , 自然有很多的原因 。 除了肖克利本身的个性原因和拙劣的商业管理能力之外 , 还有那个时代的必然因素 。
尽管当时还处在晶体管产业初兴之时 , 遍地机会 , 但是如今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模式还未盛行 。 当时主要还是那些规模巨大或者有其他成熟业务的科技企业来主导了半导体的生产制造 , 而像贝尔实验室这样具有长期研究计划和资源实力的地方 , 才能支撑其巨大的新产品的研究计划 。
肖克利是这家公司的唯一的创始人 , 这使得他的个人专断没有人能够制约 。 而从经验来看 , 大多数成功的初创公司都得益于至少两个合伙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坦诚合作 。 在一个没有共同决策、没有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商业顾问的团队里 , 仅凭一群技术人才是难以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