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无场景不消费,步行街成为消费社会新场景( 二 )


本文插图
(二)景区与街区融合 , 情境感更加突出 今天的步行街早已不再是《清明上河图》时代的步行街 , 而是高度的景观化空间 , 是景区与街区融合 。 五条步行街 , 成都宽窄巷子、大唐不夜城、南京夫子庙都是标准景区 , 重庆解放碑和杭州滨河路是景区性商业街 。 宽窄巷子核心区三条街巷呈现的是“老成都典型生活样态” , 各商店精心雕琢橱窗、门头、牌匾、大门 , 包括大门半掩时二门的形状、月洞门 。 同时 , 宽窄巷子有45个院落 , 可以说是“一院一景”、“一院一品” , 绝少重复 。 因此呈现出一幅居民与消费者、本地人与外地客、院内与院外、高端餐饮与“低端茶客” , 贵贱同台、雅俗共赏、和谐共生的城市独特情境 。 加上穿插其中的川剧锣鼓、三大炮声音 , 提溜鸟笼、观看下棋的极具生活气息的二维半雕塑背景 , 这样的融建筑、院落、砖墙、街道、居民、生活一体的新型景区——以生活型商业为主要业态的新型景区——刷新了游客对传统景区的认知 。 它是街区 , 因为它设置了层次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商业景观;它是景区 , 因为它仍然保留着传统街巷的生活景观 , 街头店铺被控制在50%以内 , 大树下的竹椅消费让人不时记起这就是条真正的老街 。 正是这种“好像在生活”的景区、“好像在旅游”的街区吸引了大众 。
(三)弱功能化强体验化 , 以体验感来调动消费 归根到底 , 情景消费的目标就是增强消费者的置身性和体验感 。 宽窄巷子2008年开街时即提出“情景式消费街区”的打造目标 , 功能性商业相对弱化 , 强体验商业逐渐强化 。 随着网上购物兴起这一趋势更加明确 , 到了今天 , 卖个酱油都不得不复原酱油作坊的古代场景 , 到了“无情境不商业”的地步 。
居伊·德波指出 , 在消费社会 , 正在发生着一场“商品社会被所谓景观社会取代 , 将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革命” 。 参与者进入此情景 , 是为了“直接参与和分享一种生活的激情和丰富” 。 这就是当今大众对步行街趋之若鹜的原因 。 像宽窄巷子上演的“老成都原真生活体验” ,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 ,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风华” , 充满了“解放”气质的重庆解放碑 , “西子景致 , 千年湖滨”的杭州湖滨路 , 都是对“日常生活情景剧”的最佳回应 。
界面新闻|无场景不消费,步行街成为消费社会新场景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成都文化与旅游发展集团
如何构建步行街的核心竞争力 , 打破“定数魔咒”? 当前步行街有三大“定数魔咒”:每个城市步行街是个定数、成功的步行街是个定数、每个步行街的规模是个定数 。 每个城市的步行街数量是有限的 , 成功的步行街不会太多 , 步行街的规模也不宜太大 , 因为 , 业态内容始终有限 。
那么 , 如何才能打破业态限制呢?我认为需要重建几个关系 。
(一)情境的重新组织和分类 , 重建与剧本的关系 今天的步行街竞争还局限在城市民俗情境竞争上 , 这说明我们的编剧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 除了风俗情境剧 , 我们需要现代剧(成都太古里有了) , 重建与剧本的关系 。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异质化 。 不管是怎样的“日常生活情境化” , 核心还在于消费社会中的人对新奇、对异质化的追求 , 对消费景观的需求 。 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去构建一种新异的生活情境 。 不管是成都宽窄巷子的“成都原真生活” , 还是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风情” , 抑或大唐不夜城的“盛唐风华” , 运营方都在精心建构消费者想象中的成都生活、秦淮河生活、唐朝生活 。 二是快闪化 。 在消费社会 , 景观的快速化、瞬间化是必然趋势 。 我们都看到了当今由***带来的网红的消费特性 , 巨大的消费流量瞬间导入 , 但消散得也快 。 这种快速迭代要求参与造境者、运营方和商家 , 共同意识到景观细节需要不停更新和变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