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他拼死护卫国家,最终以身殉国,死后17年却不许下葬( 六 )


尽管李鸿章不许开战 , 他还是对舰队赴朝路线、后路保障等事宜作出了初步打算 。
随后 , 丁汝昌请求主动出击 , 先发制敌 , 以免日后陷于被动 。
李鸿章却对丁汝昌生气地说:“现在谣言多得很 。 日本虽然增添了军队 , 却并没有宣布与我们开战 , 你又何必请战呢!”
6月30日 , 丁汝昌再次致电李鸿章 , 主张采取攻势并陈述了作战方案 。
李鸿章却让丁汝昌“前后兼顾” , 否定了他的出击请求 。
7月4日 , 丁汝昌经过整备 , 打算派舰巡航 。
李鸿章斥责说:“人们都说北洋海军弱 , 你自问弱不弱?”极力淡化丁汝昌请战的决心 。
7月22日 , “济远”“广乙”两舰往牙山护送陆军登陆 , 丁汝昌再次请战 。
李鸿章仍不许可 。
1894年7月25日 , 日军不宣而战 , 首先向“济远”号开炮 。
战争就这样打响!
双方却实力悬殊 。
日本三舰共有三十门炮 , 其中速射炮多达二十二门 。
北洋两舰却只有五门旧的后膛炮 , 一门速射炮也没有 。
三艘日舰的炮弹如密雨一般发射 。
北洋将士沉着应战 , 但北洋海军将士牺牲千余人 , 经受重创 。
“广乙”沉没 , “操江”被俘 。
如果丁汝昌率大队护航或接应的请求能被采纳 , 即便不能完全扭转战局 , 至少北洋海军的损失也不会如此重大 。
1894年8月1日 , 中日双方同时宣战 。
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 这一年是甲午年 , 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
这一年 , 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
中日正式宣战后 , 丁汝昌加紧寻求与敌作战的机会 。
丁汝昌一心与日舰决一雌雄 。

从8月3日——8日 , 丁汝昌两次派“定远”“镇远”等六艘船舰开赴朝鲜附近海域寻觅日舰 。
8月9日 , 丁汝昌又亲率“定远”“镇远”等十舰出外游巡 。
8月10日 , 丁汝昌再率战舰十艘出洋 , 当天傍晚抵达大同江口 。
11日 , 丁汝昌派遣两艘鱼雷艇进探大同江 , 溯流而上一直到达铁岛 。
12日 , 又西巡到海洋岛附近 , 仍未发现日舰……
原来 , 日本联合舰队早已接到间谍报告 , 知道北洋舰队正在出海远航寻其决战 , 唯恐“哀兵必胜” 。
于是改变战术 , 倾巢而出袭扰威海卫 。
日军这样做是为了制造声势 , 牵制北洋舰队 , 使其为了守卫家门不敢开往远海 , 这样日舰就能在海面任意纵横了 。
果然 , 日舰大队直抵北洋门户 , 令清廷上下大为震惊 。
李鸿章当即传令丁汝昌立刻带整个舰队回来防护 。
甚至怕电报到不了丁汝昌手里 , 李鸿章特意雇洋轮送信 。
12日 , 接到手谕的丁汝昌不敢怠慢 , 立刻返回威海 。
日本海军却一边袭击威海卫 , 一边广布谣言 , 传播日军将在直隶海岸登陆的消息 。
许多人都相信了谣言 , 因此 , 当丁汝昌迅速赶回威海港 , 脚跟还没站稳 , 就又按照廷旨立即奔赴山海关一带“截击敌船” 。
北洋海军寻敌不遇 , 又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况 。
李鸿章叮嘱丁汝昌:“以后海军不要往远处走了 , 全部兵船都要在口岸迎敌 。 ”
这样一来 , 丁汝昌就只能在渤海湾的近海处游巡 。
丁汝昌这种时时不遂、事事掣肘的情形 , 就连日本人也觉察到了 。
23日 , 朝廷严谕丁汝昌扼守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北洋要隘 , 不得远离 。
有了朝廷这个命令 , 本来就不主战的李鸿章在消极防御之路上走得更远了 。
适逢六十大寿 , 慈禧怕战争影响自己的“万寿庆典” , 更是积极求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