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没有美国原子弹 没有苏联出兵 中国抗战就不会胜利?( 六 )


机床的数量和质量 , 决定了一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 日本拥有22.3万台机床 。 其中5.5万台机床属于陆、海军兵工厂 , 另外17万台机床属于民间工厂 。 由于日本的工业基础薄弱 , 机床的自给率仅有50% , 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机床几乎全靠从美国进口 。
由于中日战争的巨大消耗 , 1939年至1940年 , 日本前后组织6次特别进口 , 进口的物资包括航空汽油、车用汽油、废钢铁、特种钢 , 以及冶炼特种钢使用的镍、钨、钴 , 有色金属铜、锌、铅及化学药品等 , 合计4.9亿日元 。
日本|没有美国原子弹 没有苏联出兵 中国抗战就不会胜利?
文章图片

(图为位于日本群马县大泉町的中岛飞行机小泉制造厂内的轰炸机)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 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渐激化 , 美国逐步减少了对日输出 。 当1939年7月27日 , 美国宣布将在半年后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后 , 日本立即派出机床采购团赴美 , 紧急采购各种生产大型火炮的所需机床 , 合同金额为3600万日元 , 预定交货期限是1940年 。 当美国对日实施禁运后 , 这批机床还有相当部分未交付 , 因此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军工生产潜力 。
据1940年10月的统计资料 , 日本当时储备的主要物资有废钢铁95万吨、特种钢1万吨、铜8万吨和航空汽油20万千公升 。 美国及西方盟国断绝了对日经济往来后 , 日本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 。 日本不得不通过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厉行节约等方法 , 使铜的使用量减少1/2 , 铅的使用量减少2/3 , 锌的使用量减少3/10 , 以此来减缓战略储备的消耗速度 。 但如此一来 , 直接影响到了军需物资生产 。
重要物资的缺乏 , 直接影响到了日本经济运转 。 日本的掠夺目光转向了物产丰富而又防守薄弱的东南亚地区 。 在日军内部的"南下"与"北上"战略之争中 , "南下"派之所以最终胜出 , 着眼于攫取资源的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
6
"三光"救不了日本战争经济的恶性循环
太平洋战争初期 , 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地区 , 控制了大量战略资源 。 其中 , 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 , 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锡产量占世界的60% 。 当时的荷属东印度年产石油达800万公升 , 可完全满足日本所需 。 但由于船舶吨位严重不足 , 1942年 , 日本从东南亚运回的物资仅能完成计划的60% 。
而随着战事发展 , 日军对船舶的征用进一步削弱了日本海上运输物资的能力 。
1941年 , 日本陆军在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和实施关东军特种演习中组织紧急运输 , 征用了120万吨船舶 , 相当于全国船舶总吨位的1/5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日本陆、海军为遂行南方作战 , 征用了440万吨船舶 , 相当于全国船舶的2/3 。 剩下的200万吨船舶根本无力满足日本经济运转的物资运输需求 。
日本|没有美国原子弹 没有苏联出兵 中国抗战就不会胜利?
文章图片

(图为日本2D型战时标准船)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 , 盟军详尽分析了日本经济的特点 , 非常重视对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破坏 , 借以扼杀日本战争经济 。 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更是把攻击日本运输船作为自己的主要作战任务 。
面对开战后巨大的船舶运输缺口 , 日本采取了简化工艺、降低标准的办法来建造运输船舶 。 1942年新建65万吨船舶 , 1943年为105万吨 , 1944年为173万吨 。 即便如此 , 日本船舶的损失速度仍远高于建造速度 。 统计数据显示 ,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战败投降 , 日本共新造船舶397万吨 , 而同期损失的船舶高达883万吨 , 为前者的两倍多 。
船舶的缺乏 , 使得日本无法把从各占领区掠夺的物资悉数运回国内 。 1941年 , 日本的海运量为4700万吨 , 1942年降为3900万吨 , 1943年2900万吨 , 1944年1700万吨 , 1945年则急降为600万吨 。 1941年 , 日本的海运能力还能满足钢材和大米运输需求的80% , 铁矿石、煤炭和盐运输需求的40% 。 而后 , 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