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上海规定市民需发高烧才能多买个西瓜

目前正值炎炎夏日 , 这不禁会令人想起在当年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 , 上海市规定市民只有发高烧 , 才可以比其他普通人多买一个西瓜吃 。 详情见下面3篇短文:第1篇:标题:《当年发烧不到39℃ 你别想买西瓜》;转自《解放日报》2017年7月21日那一期的第15版 , 那一期《解放日报》的电子版的具体地址是:http://www.jfdaily.com/journal/2017-07-21/page_01.htm 。 此文的作者是龙钢 。■龙钢西瓜是消暑的好品种 , 现在市场上西瓜一年四季都有 , 市民可以随时挑选购买 。 然而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人们吃西瓜可没有现在这么随意 , 西瓜只有夏季才有 , 一般市民是很难买到的 , 只有生病发热到39摄氏度以上 , 凭医院病历卡才能买一只 。一天 , 我发热到了39.3摄氏度 。 在同心路上的虹口区第一人民医院挂完盐水后 , 医生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父母 , 这病历卡拿着 , 别弄丢了 。 拿着病历卡可以到住家附近的商店买一只西瓜吃 。 那时人小 , 不懂为什么拿着病历卡可以买西瓜 。 后来 , 母亲告诉我 , 按规定:病人发烧过39摄氏度可以“照顾”买只西瓜 。 现在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 然而在当年对一个家庭来说 , 却是件“感恩不尽”的事 , 左邻右舍还会投来一种“羡慕”的眼光 , 真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然而 , 有病历卡并不一定能买到西瓜 , 因为不是每个商店里都有西瓜卖 。 在当时 , 西瓜还属“紧俏”商品 , 每家商店只能配给供应 , 如果这家店附近居民多、生病人多 , 西瓜也就会断档 。 (等你去买时 , 可能已经卖完了 , 你就没得买了!——楼主附评)走出医院 , 父母带着我在回家的路上 , 看到虹口游泳池附近的一个商店门口有几只西瓜 , 赶紧上前向营业员出示了病历卡 , 在有限的几只标有“8424”西瓜里挑一只相对大一点的瓜 。 本来就没几只瓜 , 挑也挑不出大的 , 父母最后就随便拿了只瓜 。 虽然 , 当时我还处在高烧阶段 , 但看到有西瓜吃 , 心里还挺激动的 。那么当年身体健康的市民怎么才能吃到西瓜呢?那时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堂吃西瓜”摊 , 就是水果店外搭个大棚 , 晩上供市民在大棚内吃西瓜 。 市民需带上自家的锅碗瓢盆 , 凭居委会发放的票子到指定的地点吃西瓜 。 “堂吃”西瓜 , 有个特殊的规定 , 就是必须留下瓜籽 , 而且不能将西瓜带回家吃 。计划经济年代 , 都要分配进行 , 一年也就轮到一次 , 还要分大户小户 , 按斤分配 , 具体大户小户各多少斤 , 已经记不清了 。 那一年 , 父母亲带着我和妹妹 , 拎着锅碗 , 来到了住家附近的一家水果店临时搭建的大棚里 , 堂吃西瓜 。 那时 , 对我们小孩来说 , 能吃到西瓜 , 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 没吃前 , 听大人说晚上要去吃西瓜 , 那个高兴劲和兴奋的心情 , 现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堂吃西瓜”棚里 , 人山人海 , 队伍排成了长龙 , 所售的西瓜都是像冬瓜一般大 , 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么大的西瓜了 。 虽说外表不咋地 , 但瓜倒很甜 , 西瓜瓤颜色红红的 , 据说这些个大、籽大的西瓜都来自河南、新疆等地 , 这些地方少雨 , 阳光充足 , 所以西瓜比较甜 。 堂吃时 , 母亲特地关照 , 吃西瓜时瓜籽要吐在桌上的盘子里 , 不能吐地上 , 因为卖西瓜的叔叔阿姨要回收瓜籽 , 一来可以晒干炒瓜子卖 , 二来明年要留种 。 有一次 , 我堂吃西瓜时 , 不小心掉了几粒瓜籽 , 被大人一只“毛栗子” , “命令”赶快拾起来 , 否则被服务员看到 , 少不了一顿训斥 。第2篇:标题:《病历卡敲上字样:“西瓜已购”》;转自上海报纸《新闻晨报》2014年8月10日那一期的第B10版:http://roll.sohu.com/20140810/n403289007.shtml六、七十年代上海规定市民需发高烧才能多买个西瓜
1999年 , 三阳南货店在路上区摆摊头 , 戴志宏(左三)和同事给路人讲解南货商品的知识 。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星期日周刊采访人员 顾筝站在三阳南货店内 , 观察戴志宏工作 。 看他和顾客交流 , 询问要买什么样的货物 , 要买多少分量 , 然后用金属舀勺舀出大概的分量 , 放到塑料袋里 , 放在电子秤上称 。 一般来说 , 所称的分量会在价格上凑个整数 , 他会问顾客 , 这么多可以吗?如果顾客说不可以 , 那么再稍稍调整一下分量 , 按照顾客所需的称出来 。 分量称好后 , 他会把塑料袋的密封条封上 , 在顾客付账之后把东西交到他们手里 。 (楼主说明:这第B10版前面的两版——即第B08、09版上已经刊登了另一篇关于戴志宏的 , 标题叫《访南货营业员戴志宏:实话实说 , 让顾客买点好东西》的报道)这个流程 , 他做了几十年 , 做得很熟练 。 不过前段时间 , 他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感慨说:现在脑子可没有以前好了 。 因为现在做营业员很轻松 , 不太需要动脑 。 称东西 , 电子秤上一放 , 按好价格 , 分量和价格自然就出来了 。 包装?塑料袋里一放 。 不像以前做营业员时 , 很多都是要自己动手动脑的 。1979年 , 戴志宏刚做营业员的时候在糕点柜台 , 他的父亲对他说:“你要靠自己学 , 自己学的 , 才能学进去 。 ”话虽这么说 , 父亲还是教了他如何打算盘 , 做珠算 , 这是当时营业员必要的技能之一 。 除了打算盘 , 当时营业员要学的还多着呢 , 可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行 。星期日:你还记得吗 , 你刚做营业员的时候 , 怎么卖糕点?(楼主附注:“星期日”指《新闻晨报》名叫“星期日”的那个专版 , 名叫“星期日”的周刊)戴志宏:卖糕点 , 在中秋前卖月饼的时候 , 需要两个算盘呢 。 一个算盘上贴上一张张小纸条 , 写着百果、苔条、玫瑰、豆沙等月饼品种 , 顾客选了月饼 , 就先在那里记上数字 。 比如买4个白果 , 2个苔条 , 那就在百果下面拨上四 , 在苔条那边拨上2 , 然后在另一个算盘上算价格 。 除了算价格之外 , 还要算粮票 , 比如一斤月饼要配六两粮票 , 广式月饼一斤有四个 , 那么一个月饼就要收一两半粮票 。 那个时候做营业员 , 专业性是很强的 , 很搞脑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