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片重映,观众为何依旧买账?
阔别已久 , 大银幕再次亮起 。 影院复工数周 , 全国单日票房节节攀升 , 影迷们的热情使电影院成为火热夏日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 细细数来 , 上映的影片类型各异 , 有期待已久的新片 , 也有《星际穿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曾经热映的佳作 。
其实 , 经典电影重映 , 并非新鲜事 , 一些口碑不俗的影片在全球多地都曾掀起重映热潮 。 例如 , 《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在北美再次走上大银幕 , 《千与千寻》《海上钢琴师》也曾再度于国内收获不错的票房 。 人们不禁要问 , 旧片重映 , 观众为何依旧买账?
重温一部熟悉的电影 , 如同与知心老友久别重逢 。 灯光暗下 , 配乐响起 , 陪伴我们走过一段人生的角色出现在画面中 。 我们会心一笑 , 感慨“青春回来了” 。 “希望是美好的 , 也许是人间至善 ,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 《肖申克的救赎》中坚守希望与信念的主人公安迪激励了许多身处困境之中的人;《千与千寻》让人们笃信真诚与勇敢的力量;《海上钢琴师》则探讨人如何在面临选择时不再迷失 , 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在那些观照现实的电影佳作中 , 人们成长路上的迷惘与困惑 , 仿佛总能在光影中找到答案 。 电影中的角色如同知己般答疑解惑 , 涤荡观者的心灵 。
这是一次对自己的凝视 。 看过的电影成为人生旅途中的烙印 , 重温时如同看到稚嫩的自己 , 是如何一步步摸索人生的旅程 。 同样的语境 , 因阅历的积累读出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深意 。 跳出对情节不如人意的长吁短叹 , 我们更加关注影片的深层内涵 。 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言 ,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我们读过的最重要作品 。 重温老电影 , 如同自我回顾与审视 , 在不经意间收获成长 。
这也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 无法复制的时代背景与人物抉择 , 让老电影承载历史的厚重 , 体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 今年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 , 《美丽人生》在国内重映 。 独特的时间节点 , 赋予影片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随着新技术日臻完善 , 老片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在上个世纪 , 电影大多用胶片拍摄 , 易磨损 , 并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失真 。 《美丽人生》和《海上钢琴师》在上映时修复至4K分辨率 , 让观众更易欣赏到精彩细节 。 还记得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是在临时搭建的露天剧场 , 而2012年重映时的3D版《泰坦尼克号》更加震撼 , 3D技术的应用令观众犹如置身那艘即将沉没的巨轮 , 仿佛与杰克和露丝一同面临生死选择 。 超大银幕的震撼视觉 , 杜比全景声的立体声效……种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 令我们感谢技术进步为电影行业带来的革新 。 自2004年起 , 戛纳国际电影节设置了“戛纳经典”单元 , 让今天的影迷通过技术修复 , 重新感受老电影的永恒魅力 。
在许多事情都可以“云上”进行的时代 , 走进电影院似乎成为一项颇具仪式感的事情 。 观者耳边响起的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喧嚣嘈杂 , 而是隽永的配乐和流畅的对白 。 没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缭乱 , 黑暗中闪烁的银幕成为唯一焦点 。 看电影 , 令我们有机会在专属的时段中或回忆或思考一下人生 。 而在电影院这一公共空间与他人一同观影 , 一同为影中人或开怀大笑或纵情流泪 ,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也在无声传递 。
走过125年 , 电影依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 新片层出不穷 , 拍摄题材屡屡拓宽 , 让我们对未来更繁荣的电影市场充满期待 。 岁月流逝 , 光影流转 , 新技术更新迭代 , 老电影却始终在我们心中有着一席之地 。 也许胶片会因时光磨蚀而褪色 , 但经典佳作曾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却不会褪色 。
推荐阅读
- 搞笑小红兵聊娱乐|我个人认为李宇春更适合这个角色,《花木兰》上线后观众吐槽不断
- 浮生|2天近2万差评,《花木兰》遭遇无差别差评,不要拿观众当白痴
- 北京日报客户端|观众服贸会感受“无人驾驶大脑”,赋能多个应用场景
- 北青网综合|《以家人之名》大结局,陈婷强行洗白让观众很不爽!扮演者杨童舒有话说
- 电影《信条》绕晕观众真的好吗
- 看看新闻|民警反诈宣传讲起“段子” 观众:有意思
- 亚马逊|《黑袍纠察队2》9.2分回归,新角色台词涉种族歧视,激怒亚洲观众
- 《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不想给观众放大贫富差距丨揭秘
- 辛芷蕾|《我的女友是机器人》超前点映助观众“笑得灿烂哭得痛快”
- 原味哆啦|这才是真正的"女扮男装",成功让观众雌雄难辨,最后一个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