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探访909基地( 三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秦山二期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 , 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表明中国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大型核电站的能力 。
迎难而上:“我们解决了一个个卡脖子的问题”
在909基地深处一个苍翠掩映的院子里 , 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二层小楼 。 不起眼的楼内会议室里 , 曾发生过一场影响中国核电发展方向的讨论 。
1997年 , 时任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的张森如与2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讨论着中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方案的主要技术参数 , “堆芯如果受制于外国 , 自主核电就无从谈起” , 所有人对这一认识深信不疑 。
这次激烈的研讨会 , 创造性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 。 “177堆芯”是我国三代核电区别于国外技术的最主要特点 , 这种设计在国外通用的157组堆芯基础上 , 每边增加5组元件 , 4边共增加20组元件 , 形成177组堆芯的创新设计 。 使得堆芯换料周期由通常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 , 将电厂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
“通俗地讲 , ‘177堆芯’就是‘华龙一号’的灵魂 , 相当于给汽车搭载上了发动机 。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表示 , “华龙一号”的这台发动机 , 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的 。
由于堆芯结构发生变化 , 一系列主要设备都需要重新设计 。 设计人员又瞄准核电寿命要求 , 改进了压力容器设计 , 使核电站能够运行60年之久 。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 ”刘昌文介绍 , 从基本概念形成 , 到一系列重大设计改进课题的研发、试验、验证和攻克 , 再到工程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 “华龙一号”技术研发走过了近20年历程 。
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探访909基地
2016年4月22日 , “华龙一号”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核岛三台安注箱吊装完成 。 (中核集团 供图)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 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 “华龙一号”从概念提出到工程建设 , 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 , 刘昌文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蒸汽发生器被称为“核电之肺” , 以往大型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技术及知识产权掌握在美国、法国手中 。 在“华龙一号”设计早期的一次谈判中 , 相关方面打算向国外公司购买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技术 。 然而 , 无论如何谈判 , 对方始终坚持如果将来使用这种蒸汽发生器技术的核电技术用于出口 , 必须经过其同意 。
“当时就很生气 。 ”刘昌文用了一个类比告诉采访人员 , 相当于给车买一个轮胎 , 结果轮胎商不允许这辆车出口 , “这也是促使我们研发一些核心设备的重要动力 。 ”
从那时起 , 中国核电人更加坚定了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决心 。 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吴琳介绍 , 中国核动力院此后开始自筹资金 , 组建攻关团队 , 从事蒸汽发生器设计研究近30年的专家张富源担任攻关组组长兼专家组组长 。 仅仅27个月后 , 用于“华龙一号”的第三代核电ZH-65型蒸汽发生器问世 。 “我们解决了一个个卡脖子的问题 。 ”吴琳自豪地说 。
提起蒸汽发生器的研制 , 张富源一下就来了兴致 。 他耐心地讲解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方式 , 说到高兴处 , 还在图纸上画了起来 。 当被问到这份独立自主的决心是否与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建造有关时 , 张富源意味深长地点点头说 , 这是一脉传承的精神力量 。
“我国能够研发设计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 源于我国50余年来深厚的核动力技术积累 , 而这些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 ”万钢认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