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探访909基地( 二 )


八千军民奋战实验基地 , 场面十分壮观 , 但生活却很艰难 。
在909基地生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 , 那时候喝的水 , 来自稻田、池塘、河沟 , 喝了经常拉肚子 , 不少人还落下了肠胃系统的毛病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大家都用明矾进行处理 , 经常会发现一缸水用完 , 缸底沉淀起很厚一层泥;住房是“干打垒”——就地取材用石头和泥巴垒起来的房子;路是土路 , 在泥土上垫一层碎石块就成了路 , 当时人们笑称晴天是“洋(扬)灰”路 , 雨天是“水泥”路 。
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探访909基地
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在909基地旧居的办公桌(薛鹏 摄)
四年艰辛打基础 , 五年血汗始获成功 。 1970年7月25日 , 陆上模式堆核动力装置由自身的发电机供电 , 我国首次实现用核能发电 。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回忆道 , 当时有的同志高兴得跳了起来 , 欢呼:“真的看到原子能发电了!”一个多月后 , 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 , 提前完成试验任务 。
“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独立自主研制的中国核潜艇动力装置 , 共和国没有等太久 。
接续奋斗:“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 ,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909基地里珍藏着这样一幅老照片:照片中科研人员正在安装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压力容器 , 一位脸庞稚嫩的年轻人员盯着容器 , 眼神里充满了憧憬与自信 。 容器外面贴着一幅字:“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 , 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 ,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 ”
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探访909基地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压力容器正式安装就位 。 容器外面贴着一幅字:“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 , 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 ,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 ”(中核集团 供图) 
为了提高核动力研发能力 , 陆上模式堆建成后 , 科研人员又乘胜而进 , 刻苦攻关 , 瞄准了开发反应堆的反应堆——高通量堆 。 据介绍 , 这种反应堆是可以通过对材料进行辐照试验 , 研制出反应堆燃料元件的设备 , 亦称“工具堆” 。 原本要进行3年的试验在高通量堆中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 是独立自主发展核能事业的必需 。
1971年初 , 高通量堆在909基地破土动工 。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 1980年12月16日 , 世界上第三大、也是亚洲第一个建成的中国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投入满功率运行 , 中国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核动力技术能力 。
如今 , 高通量堆已经安全运行40多年 , 为我国核反应堆用材料、燃料的研究和辐照试验提供了重要手段 , 为反应堆的综合利用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 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 通过技术改造后 , 高通量堆可以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辐照试验和同位素生产 。
“从陆上模式堆建成开始 ,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 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了多种类型的研究堆 , 为我国核电的自主研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 。 ”中国核动力院党委书记万钢认为 。
随着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的建成 , 一个反应堆研发基地初步形成 , 一条山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核动力工程摇篮 。
改革开放后 , 核电迎来了新的发展 。 1985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用的秦山核电站 , 终结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 。
当国家决定建设核电站时 , 从909基地走出来的人才和技术 , 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后来的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支持 , 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试验验证 。 在秦山二期核电站招标过程中 , 中国核动力院最终在反应堆及主冷却剂系统设计任务中一举中标 。
在此后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 , 中国核动力院既承担工程设计也承担试验验证及科技攻关 , 在核电站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等领域为我国核电自主化的重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