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自我价值感或者自我认同的方法论

实践出真知。找到自己的优势,放大它,或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坚持。想要获得成就感,那就要付出努力。空乏的自我认同,没啥用。只能告诉你道理,每个人情况不同,所以具体措施得自己去钻研。
■网友的回复
那些东西,没什么用。就像道理,就像定义,懂了,和你能自我驾驭,理解,是两个事。在墙外摸门,你是不知道屋里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事,即使如你所说,你没发现这个事需要量身定做吗? 几篇文章都能让你把心里问题根源总结出来,那那些学了10年,无数名校毕业,无数个案无数督导经历过无数的个人成长的咨询师要他们还何用啊?直接坐那,前三次,直接告诉你病哪病哪完活。 个案,个案,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人,都要量身定做的兄弟。不存在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上个名校心理系,然后再读个国外名校心理系,然后参加国内,国外各种培训,美国,德国一起来,然后在先国内国外督导帮助提高,然后,自己还得成为病人,做承认,经历痛苦,被咨询,然后再加上个7-8年培训,然后再经历几千个小时个案,应该可以成为一个还可以的咨询师,算靠谱的。然后,针对于某个人的问题,在咨询个几次,十几次之后给出一个大概的结论,然后用几十次,上百次咨询,彻底解决问题。当然,这只是你积累了一份经验,下个人,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网友的回复
这个问题就好比学经济学的难道个个都是股市大亨,都是资本家?其实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学习经济学只能告诉你为什么穷,但却无法准确给你一个致富的详细东西。同理,关于提升自我价值感只有从心理层面从大方面去理解,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才会真的有用。
■网友的回复
【关于提升自我价值感或者自我认同的方法论】 其实原因你已经说了。
解答问题通常都从普遍规律着手,这不是取巧或者偷懒,实在是没有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同情之难难于上青天。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使用了“同情”一词,也有译为“共情”的,大致是讲“找到设身处地的感受”,为人解忧、替人消烦大致就是要找到这样的点,但是,经历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大多数没经历过的事,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即使经历过的事,时过境迁以后,也很难真正重现当初境遇,因此,我们实际上很难做到跟当事人同情同感。
其次,普遍规律要与个人实际相结合。讲道理出主意提建议,都是站在发言人的角度以“自以为是”的姿态提出意见,并不一定真的适合当事人的切实境遇。
再次,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解决问题的道与术始终是辩证相关的。指导者有可能的情况下,当然是道术相应地解决问题最后,如若不能,对有些人需要以术为道,对有些人则以道求术。但术不可能适合于所有人,而道则相对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好的组合是:指导者点“道”为止,接受指导者以此为框架自悟其术。
如果,点“道”了,却无动于衷,只能说二者之间还有距离,大家都努力缩小这距离――此间有风险,应各自审慎把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