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线”逆险守家国——抗洪一线的凡人星光( 二 )
文章图片
在四川省乐山市凤洲岛,将被困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后,救援人员陆续撤离(8月19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胥冰洁 摄
62岁的罗应付和儿子罗强在岷江下游犍为段开货船,驾船经验丰富 。获悉海事部门希望社会船只协助乐山转运装备和群众,父子俩二话不说,8月18日一早就开船出发 。
“我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水,河水翻滚,河面上漂着很多树枝,就怕船出问题 。”罗强回忆说 。
父子俩没有退缩,把船开得比以往更加小心,从岛上群众转移点到河对岸的安全地带平时只需要开5分钟,这次用了两倍时间 。第一趟下来,罗强手心里全是汗 。
一趟下来,最少转移80多人,最多200人 。随着对水况逐渐熟悉,父子俩的船越开越稳,“转移轮渡”一直开到晚上8点多 。
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组织动员下,许多社会志愿者冲上防汛抗洪一线 。重庆市8月18日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后,全市调集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2.8万人、大型救援设备3400余台(套);在甘肃省陇南市抗洪救灾一线,当地成立青年志愿者突击队150多支,召集志愿者4000多人;在“八百里洞庭”的“洪线”上,各地“村村响”农村广播发出动员令后,成千上万群众走上防汛一线,与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一道,与党员干部、应急救援力量并肩,分段把守责任区,24小时“三班倒”巡堤、抢险 。
“‘洪’字怎么写?是三点水加一个‘共’ 。这代表什么意思?就是要大家共同行动,跟洪水打仗的意思 。”夜色深沉,在湖南省安乡县大鲸港镇一个防汛险段,义务巡堤员孙银清说:“洪水不退,我们不退!”
文章图片
守纵深:同舟共济,咱能吃苦
洞庭湖畔,潮湿闷热 。22岁的大学生蔡锞拿着铁锹,在堤坝开挖导浸沟的村民队伍中格外显眼 。从未拿过铁锹挖沟的她,速度虽慢,却干得有模有样 。
1998年出生的蔡锞今年本科毕业,考上了北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7月11日在返回家乡湖南华容县团洲乡的路上,她看到大堤上有一些爷爷奶奶也在巡堤 。当地大堤已超警戒水位多日,土质日渐松软,大小险情增多,防汛人手紧张 。
文章图片
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藕池河大堤团洲段,蔡锞(左一)和工作人员一起巡堤查险(7月15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泽国 摄
她放下行李,找到村支书报名 。“你是大学生,干这些苦力活怕吃不消啊!”村支书有些犹豫 。
“大堤在,家才在,洪水来了,可不认识谁是大学生 。您放心,我吃得了这个苦 。”蔡锞态度坚决 。就这样,她加入了巡堤查险队伍 。
堤在家在,同舟共济 。这是蔡锞的回答,也是无数人的心声 。
文章图片
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藕池河大堤团洲段,蔡锞在开挖导浸沟(7月15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泽国 摄
22岁的大三女学生周平平暑假回到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镇时,家乡正被洪水围困 。听说镇上的长临河中学是灾民临时安置点,她马上联系镇政府,和妈妈牛和云报名当了安置点的志愿者 。
文章图片
在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中学安置点,大学生志愿者周平平(右)给安置点的居民送午饭(7月28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军喜 摄
在安置点,母女俩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每天从上午8时工作到下午6时,参与搬运救灾物资、公共区域消毒、发放盒饭、检测体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