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军|学考古是种什么体验?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学考古是种什么体验?
【赵志军|学考古是种什么体验?】赵志军|学考古是种什么体验?
本文插图

古墓群出土的器物 。 (资料图片)
左图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 图为在广东阳江海陵岛 , 工作人员对“南海I号”上提取的古钱币进行清理 。
新华社采访人员邓 华摄
下图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前室东壁仪卫图 。
(资料图片)
隋王韶家族墓出土的陶俑 。(资料图片)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陶
这个夏天 , 湖南女孩钟芳蓉火了 , 在她考出676分的高考成绩 , 并在北大众多专业之中报考冷门的考古专业以后 。
有的人竖起大拇指为小姑娘点赞 , 钦佩她坚持自我、坚持梦想的初心 , 也有的人担忧钟芳蓉今后的前途 , 认为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 , 干考古收入不高 , 劝她不如换个专业 。
8月2日 , 钟芳蓉通过微博发声 , 称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 , 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 选择报考考古专业 。 内容不长 , 但足以表明她的坚定 。
钟芳蓉的举动 , 让“冷清”惯了的考古界集体“出圈儿” , 从樊锦诗先生 , 到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各地博物馆 , 无一不对钟芳蓉的选择送上祝福和鼓励 。
学考古、干考古 , 究竟是什么体验?外行看热闹 , 而对于内行来说 , 其中的酸甜苦辣 , 恐怕一言难尽 。
“考古是挖古墓的吗?”
赵志军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从1977年考上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算起 , 今年是他与考古结缘的第43年 。
看到钟芳蓉的新闻后 , 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道:考古确实辛苦甚至艰苦 , 但我们大考古充满了乐趣甚至惊喜 。 人生短暂 , 全部用来挣钱谋生太不值得 , 还是应该有点梦想和追求 。 感谢小钟同学 , 让我们大考古突然由充满神秘感的冷门学科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热门学科 。
说考古冷门 , 是因为大多数人对它不了解 , 对考古的认识多半来源于影视剧、纪录片、小说 , 再加上点合理想象 。
赵志军说 , 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 , 他对于什么是考古也是“一脸懵” 。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 , 由于喜欢历史 , 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 , 却未能如愿 。 在学校给出的调剂法律和考古专业之间 , 他选择了和历史有关的考古 。 “拿到录取通知书 , 我就在琢磨 , 考古是挖古墓的吗?我赶紧找了本书 , 查查考古是什么 。 ”
有的人从学术的角度 , 阐释考古学 , 说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 , 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 还有的人从感性出发 , 把考古描述为包含诗和远方的学问 , 能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考古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 最近这些年 , 从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 , 到“南海1号”古代沉船的保护发掘……一项项重磅考古成果呈现在世人眼前 , 不仅让历史迷惊呼过瘾 , 也让普通人感受到了考古的魅力和文明的力量 。
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 , 某种程度上是和热门相对应的 , 热门专业往往就业前景看好 , 收入可期 。 赵志军说 , 正因为冷门 , 愿意学考古的学生少 , 人才更是稀缺 , 因此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缺少工作机会 。 “考古的确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 , 但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 , 也不用替将来退休生活担忧 , 这种安定感和满足感不是所有职业都能够获得的 。 ”
“苦的另一面是乐”
尽管40多年过去了 , 赵志军对自己第一次参加田野发掘工作的经历依然念念不忘 。
针对在校学生的田野考古实习 , 是北大坚持至今的一项传统 。 1979年 , 赵志军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到山西曲沃县的曲村遗址 , 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 。 他的工作之一是清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 , 墓主人颈部有一条石头和骨头制成的项链 , “我每天趴在几米深、阴冷潮湿的墓底 , 和墓主人的头骨大眼瞪小眼 , 拿竹签一点点把项链上的珠子清理干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