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原始标题: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 必要时可实行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政策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刘世锦出品 | 搜狐智库编辑 | 袁昌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 , 中国经济三季度以来逐步企稳 , 此后激发结构性潜能是首要任务 , 也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 。8月27日 , 刘世锦在中国制造大讲堂上强调 , 即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 但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 而是开放型的、以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 , 下一步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 他称 , 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实行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开放政策 , 争取国际博弈的主动权 。刘世锦表示 , 激发中国的结构性潜能 , 需要形成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 , 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 , 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发展框架 。他指出 , 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要素生产率 , 接下来应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 并推动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改革 , 按人口的流向分配用地指标 。 “今后十年 , 中国经济80%以上的增长潜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 基本上都来自于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 。 ”刘世锦强调 , “3”指的是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的三大短板 。 第一个短板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 , 下一步我们需要打破垄断 , 鼓励竞争 , 降低成本 。 第二个短板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短板 ,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 , 尤其是做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 第三个短板是高端领域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 要加强源头创新建设 , 打牢长期创新基础 。刘世锦还强调 , 中国消费市场广阔 , 但目前中国仅有4亿中等收入阶层 ,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 将成为改善内需的重要来源 。 另外他指出 , 我们还要将中国这一超级市场的消费能力 , 转化成生产和创新能力 , 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产业链条效率最高、应变能力最强的生产基地和创新大国 。以下是刘世锦演讲精编:大家都很关心目前的经济形势 。 中国经济上半年的总体表现是符合预期的 , 也出现了一些超预期亮点 。 这一次疫情对中国经济是压力测试 , 出现了一些特点 , 我想有三点 。第一 , 我们原来预期今年的出口会大幅度下降 , 但上半年出口仅是小幅负增长 , 反映了中国出口行业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增长韧性 。 这也再次证明了 , 中国的出口行业是能够经受大风大浪的 。第二 , 需求的恢复速度慢于供给 。 我的解释是 , 供给方面来自于企业 , 但是需求更多的来自于个人 。第三 , 数字化生存 。 由线下转到线上 , 实际上效率是提高了 , 但也确实带来问题:航空业、酒店业、餐饮业等受到一定冲击 。尽管如此 , 中国经济的恢复在全球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 。 如果一切正常 , 三、四季度还可以恢复到5%-6%的增长速度 , 全年可争取实现3%左右的增长 。 由于今年的基数低 , 明年可争取恢复到7%左右的增长速度 。 将2020年和2021年的增长速度合在一起看 , 如两年经济增速能平均增长5% , 我们就算是恢复得相当不错 。另外 , 我提出用相对增长率 , 也即中国的增长率和全球的平均增长率进行比较 , 来评价衡量我们的增长状况 。 如果今年我国增长速度达到3% , 全球增长速度为负3% , 两者间的差额将达到6个百分点 。 也就是说 , 中国的相对增长率会达到6% 。三季度后 , 我国经济逐步回到常规的增长轨道 。 一方面 , 我们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股市、房市 , 把泡沫再搞起来 。 宏观杠杆率已经提高了 , 我们希望它不要再进一步提升 。 因为我们要防止防控金融风险 。 根据目前一些数据看 , 金融风险有可能是在扩大的 。 另一方面 , 我们应继续拓宽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 。在特殊时期 , 宏观政策很重要 。 但经济回到常规轨道上后 , 宏观政策就是第二位的 , 甚至是第三位的 。 最重要的是 , 中国经济仍要保持较好的增长状态和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 我们的注意力一定要转到结构性潜能 。所谓结构性潜能 , 就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 , 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能 。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些潜能 。第一 , 追赶的潜能 。 目前中国人均收入一万美元 , 而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标准大概接近3万美元 , 大部分发达经济体是在4万美元以上 。 这3万美元的差距便是我国追赶的差距 。 我们不应忽略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 , 这3万美元的差距是中国最重要的增长潜能所在 。第二 , 新涌现的潜能 , 也即我们和发达经济体同步 , 且有可能和他们并跑 , 甚至是领跑的潜能 。 主要是两个方面 , 一是数字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数字经济 , 一是绿色发展 。如何调动结构性潜能?这就涉及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为什么要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呢?第一 , 不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 , 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国内 。 第二 , 从国际范围看 , 大国都是以内需为主 。 第三 ,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 , 所以和其他大国相比 , 我们更有必要 , 也有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 第四 ,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地位的增长阶段 , 而服务业大部分仍然是本地化的、不可贸易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有现实的需要 , 也符合发展规律 。 事实上 , 我国一直是以内循环为主的 , 当前的经济形势只是加大了内循环为主的需要 。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之下 , 部分外需市场会出现收缩 。 且全球化遭遇逆流 , 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猖獗 , 出现了技术上卡脖子断供的情况 。 我想不限于中国 , 一部分大中型经济体可能被迫实施某种产业备胎战略 。从这个角度看 , 这一段时间讲的国内大循环有和过去不同的特点 。 第一 , 要提高内需的比重 。 第二 , 要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抗冲击的韧性 。 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倒退 , 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 。 下一步我们不仅要继续对外开放 , 而且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我想 , 更高水平的开放有五个特点 。 第一 , 要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市场变化选择开放策略 。 第二 , 要适应开放程度的周期性变化 。 最近几年 , 全球化遭遇寒流 , 但全球化大的方向还得往前走 。 我们过去对全球化的周期性变化估计不足 , 以后要适应这种周期性 。 第三 , 要更有韧性和弹性 , 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 。 第四 , 基于制度规则的开放 。 第五 , 是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的开放 。在这种背景下 , 国内大循环是开放型的、以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 , 如何才能循环起来?我提出一个观点 , 即我们需要形成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 , 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 , 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