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 二 )


三、相互慰藉的人文需要 , 文人“相重”得以抱团取暖 。
当时多数文人都有着现代社会里所谓的“心理病” , 病因各不相同 。
1、文人有对生命易逝的焦虑感 。帝王朝代更替 , 战乱不断 , 身处这样时代环境下的文人 , 感到人命危浅 。
2、文人有对仕途迷茫的彷徨感 。魏晋时代 , 实行了严格的门阀制度 , “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 , 这样的制度体系让当时许多有真才实学 , 但出身寒门的文人们 , 没有了发展空间 , 求取官职无门 。文人在出仕和入仕的矛盾中 , 思虑过多 , 造成了焦虑、彷徨 。
有人选择了远离政治 , 变成纯粹的人文知识分子 , 但感到郁积着的孤独感久久不能散去 。有人想通过自己的才学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与政治局势发声 , 但又不想在进言中 , 表现出自己对仕途的兴趣 , 从而破坏了自身潇洒不羁的社会形象 , 而感到苦闷不已 。有人委身加入官僚阶级 , 压抑自己的个性 , 而感到痛苦不堪 。
文人|“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文人有对现实不满的厌世感 。当时的生存状态 , 让文人感觉很悲剧 。世态变幻不定 , 想要与自己感到不满的世态抗衡 , 但又难以抗衡 , 心里受到折磨 , 人感到备受煎熬 。
文人的心理病态、病因不同 , 但渴望医治的心理是一样 , 可当时并没有心理医生 。文人只能通过“相重”的方式 , 将脆弱的单个个体凝聚成一个个强大的生命集群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就有了当时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等文人合伙人 , 大家一起抱团取暖 , 排遣忧愁、烦恼、苦闷 。
四、“说好话”流行正当时 , 文人“相重”成了社会风尚 。
1、“说好话”的起因 。说好话在当时流行起来 , 先是从官场上开始的 。当时人才选拔实行的是九品正中制 , 中正官就有了一项主要职责 , 就是品第人物 。
2、“说好话”的流行雏形---品藻文学 。官场的一些小举动 , 在当时社会会有风向标的意义 。官场上有了这么一项任务后 , 品藻就在文人中流行起来 。文人喜爱的诗、棋、书、画 , 都流行起评品风 。比如讲 , 当时有钟嵘的《诗品》 , 以诗为中心 , 把诗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 , 对诗和诗人都如数家珍 。当时还有沈约的《棋品》 , 记录着当时棋手的品级 。当时还有庾肩吾的《书品》 , 对历代书法家的特色进行了评论 。当时还有谢赫的《画品》 , 对27位画家分品以鉴 。
文人|“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说好话的流行 。渐渐地 , 文人间在日常交流中 , 也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点评 , 以赞扬、美誉为主 。这些赞扬 , 并不是一味地、庸俗地表扬 , 溢美之词乱用 。文人间的赞扬 , 是恰到好处的 , 也是名副其实的 , 在措辞上也是言简意赅的 。这样的互相点评 , 受到了世人推崇 , 让文人间的关系融洽 , 文人“相重”成了社会风尚 。
《世说新语·赏誉》中有这么两段记载:一段是对话 。王太尉问孙兴公 , “郭象怎么样?”孙兴公答到 , “他的辞清雅 , 但又光彩闪亮 , 说话口若悬河 , 出口成章 , 辞气奔放” 。
一段是品论人物的话 。王戎在谈起王太尉时 , 如是说 , 太尉的风度仪态高雅 , 犹如晶莹的玉树 , 好似尘世之外的人物 。
文人|“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世说新语·赏誉》收录了品评士大夫的评语 , 截取了两小段 , 可以看出当时评语都些简练和恰当的话 。士大夫阶层盛行“说好话” , 整个文人社会也受到了传染、感染 , 文人间互相点赞成了时尚 , 文人“相重”成了相处文化中的常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