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张岂之: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古代神话传说中人们所熟悉的“愚公移山”、“五丁开道”、“夸父逐日”等故事 , 都依稀透露出远古先民们发展交通事业的艰苦努力 。
“轩辕氏”以及所谓“轩皇”、“轩帝”被用来作为后人以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著名帝王黄帝的名号 , 暗示交通方面的创制 , 很可能是这位传说时代的部族领袖诸多功业之中最突出的内容之一 。《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说 , 黄帝是车辆的发明者 , 因此而号为“轩辕氏”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 , 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 , 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从者 , 黄帝则予以征抚 , “披山通道 , 未尝宁居” 。黄帝的事迹 , 反映了传说时代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形 。舜入山林川泽 , 暴风雷雨 , 而“行不迷” , 禹领导治水 , “开九州 , 通九道” , “居外十三年 , 过家门不敢入” , 他们圣王地位的确立 , 也与交通行为有关 。
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制作普遍兴起 。含山凌家滩遗址制玉工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经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总量超过万件 。玉器制作材料的远输 , 反映了交通的发展 。西北地方发现的原产于南海的贝 , 也有同样的文化意义 。萧山跨湖桥及河姆渡、城头山等遗址发现独木舟和木桨、木橹实物 , 说明水上利用舟船的交通已经起航 。
在河南安阳、郑州和辉县的商代墓葬中大量发现新疆玉和南海贝的情形 , 可以与《尚书?酒诰》所谓“肇牵车牛 , 远服贾”联系起来理解 。殷墟卜辞中已经多见象车之形的“车”字 , 结构多有不同 。大型墓葬多附有车马坑并随葬车马器 , 车马同时又被作为奉献于先祖的重要祭品之一 。当时战车还是体现军队实力的主要军事装备 , 而这种以车战为主的作战形式 , 又对交通道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甲骨文中结构多样的“舟”字 , 说明当时的木船已经有多种形制 。卜辞中所见“凡”字作“帆”的象形 , 反映当时借用风作舟航动力的水运形式已经出现 。
周王朝在各地分封诸侯 , 利用所建置的政治军事据点以为藩屏 , 来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 。这种政治体制要求各地与周王室保持紧密的联系 。当时以车兵为军队主力的特点 , 也要求各地有平阔的大道相通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 。《诗经?小雅?大东》中“周道如砥 , 其直如矢”等诗句 , 体现了这种交通干道规划设计的合理和修筑施工的严谨 。
【神话传说|张岂之:中国古代交通建设】春秋时期 , 交通建设有了新的进步 。大致在这一时期 , 太行山、秦岭等险山峻岭都已经开始有车路通行 。《国语?周语中》记载 , 周定王时 , 单襄公奉使自守前往楚国 , 途经陈国时 , 看到道路不修 , 馆舍不整 , 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 。可见 , 以交通道路为主体的交通设施是否修整 , 当时已经是体现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 晋平公当政时 , 晋国道路馆舍失修 , 也曾经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 。
以交通干道的建设为基础 , 相应的交通设施也得以进一步健全 。《周礼?地官?遗人》说 , 贯通都市和村野的交通大道上 , 每隔10里 , 设置有“庐” , “庐”可以提供行旅饮食;每隔30里 , 有可以止宿的“宿” , “宿”设有“路室” , 并且有服务于行旅的粮草储备;每隔50里有“市” , “市”有住宿条件更为优越的“候馆” , 行旅消费品的储积也更为充备 。当时 , 中原各国政府普遍沿交通干道设立交通站 , 置备车马和专职管理人员 , 遇到紧急情形 , 则乘传疾驰 , 次第相继 , 使军情政令得以迅速通达 。孔子说:“德之流行 , 速于置邮而传命 。”说明当时驿政的发达 , 突出表现为信息传递的神速 。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 , 在这一年的秋天 , 吴国在“邗”地构筑城防 , 并且完成了“沟通江、淮”的工程 。邗沟的开通 , 是中国古代运河建设史上的创举 。邗沟通航 , 实现了南北水路的连接 ,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此后 , 吴王夫差为了引舟北上 , 称霸中原 , 又把邗沟向北延伸 , 进一步沟通了淮河以北的水路 。《国语?吴语》说他起师北征 , 深凿运河 , 使宋国和鲁国之间有航道相通 , 沂水和济水 , 也都由这条人工运河连通到一个水路航运体系之中 。大约开通于魏惠王十年(前360)的鸿沟 , 是继邗沟之后又一条著名的运河 。鸿沟沟通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 , 进一步便利了南北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