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上),【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二 )


其播种以冬尽十一月止 , 采撷以秋尽九月止 。 其茎类野艾而泽 , 其叶类地麻而厚 , 其花紫 , (秋时)叶黄 。 蕤长苞而园盖 。 其实之美恶视功之勤窳 。 以故富室之人长美 , 贫者虽接畛或不尽然 。 又有七月采者 , 谓之早(原为早 , 据《本草纲目》、《古今图书集成》改)水 , 拳缩而小 , 盖附子之未成者 , 然此物畏恶猥多 , 不能常熟 。 或种美而苗不茂 , 或苗秀而实不充 , 或已酿而腐 , 或已暴而挛 , 若有物焉阴而为之 。 故园人将采 , 常祷于神 , 或目为药妖云 。
其酿法 , 用醯醅安密室 , 掩覆弥月乃发 。 以时暴凉 , 久乃干定 。 方出时 , 其大有如拳者 , 已定辄不盈握 , 故及两者极难得 。
盖附子之品有七 , 实本同而末异 。 其种之化者为乌头 , 附乌头而傍生者为附子 , 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 , 又附而长者为天锥 , 又附而上出者为侧子 , 又附而散生者为漏篮 , 皆脉络连贯 , 如子附母 , 而附子以贵 , 故独专附名 , 自余不得与焉 。 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 , 则其实皆小;种一而子二三 , 则其实稍大;种一而子特生 , 则其实特大 , 此其凡也 。
附子之形 , 以蹲坐正、节角少为上 , 有节、多鼠乳者次之 , 形不正而伤缺、凤皱者为下 。 附子之色 , 以花白为上 , 铁色次之 , 青绿为下 。 天雄、乌头、天锥 , 以丰实过握者为胜;而漏篮、侧子 , 园人以乞役夫 , 不足数也 。
大率蜀人饵附子者少 , 惟陕辅、闽、浙宜之 。 陕辅之贾 , 才市其下者;闽浙之贾 , 才市其中者;其上品则皆士大夫求之 , 盖贵人金多喜奇 , 故非得大者不厌 。 然土人有知药者云:“小者固难用 , 要之半两以上皆良 , 不必及两乃可 。 ”此言近之 。
按《本草经》及(注)载:“附子出犍为山谷及江左、山南嵩高、齐鲁间 。 ”以今考之皆无 , 有误矣 。 又云:“春采为乌头 , 冬采为附子 。 ”大繆 。 又云:附子八角者良 , 其角为侧子 。 ”愈大繆 , 与余所闻绝异 。 岂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类耶?
方志四川|‖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上),【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文章图片
译文
绵州从前属广汉郡(今四川北部陕甘南部)辖地 。 今绵州(今四川绵阳)管辖8县 , 惟有彰明县出产附子 。 彰明县有20个乡 , 只有赤水、廉水、会昌、昌明(大约为今江油市太平镇河西乡、让水乡、德胜乡和彰明镇等)适宜种附子 。 总合4乡耕地 , 有520多顷 , 其中粳稻地占五成 , 豆粟地占三成 , 附子地只占二成 。 四乡年产加起来 , 可得干附子16万斤以上 。 然以赤水所产最多 , 廉水次之 , 而会昌、昌明就很少了 。
方志四川|‖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上),【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文章图片
凡是高明的农夫 , 每年都用好的旱田轮换种植附子 。 播种之前 , 总是要将空田多次翻耕 , 再混撒些荠菜籽和麦种 , 好像地里的一锅粥样 。 待荠、麦苗长到稍显茂盛时 , 铲去苗 , 连同根叶将其翻埋土中沤肥 。 再如前耕 , 然后播种 。 每亩附子田用牛耕地10遍 , 施粪肥50桶 , 培行距7寸的土埂作垄 , 开5尺宽的土面作厢(北方称畦) , 一亩地有20厢土、1200条垄 。 垄呈纵向 , 厢土呈横向 , 沟亦同样纵横交错 。 又在厢土以外的地开沟辟路 。 充足的阳光 , 肥沃的土壤 , 强壮的附子苗全部出齐 , 再整理厢垄 , 等待天降雨水滋润 。 刮风下雨之后 , 及时轻轻地将倒伏的附子苗扶持起来 。 然后扎稻草帘帮助遮阳 , 防止烈日长时间直接照晒 。 种附子的劳力用工 , 是其他农田的十倍 , 然而一年的收入也增加一倍 , 或者还多一点 。 估计四乡用种(附子繁殖材料 , 用产异地山区的野生乌头 , 习称乌药)共1000桶以上 , 其种出自安县、青川、平武、江油等地山区的 , 种质(遗传特性)都很优良 。
方志四川|‖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上),【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