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工报|“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纯贤:个人工作证被收入深圳博物馆


南方工报|“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纯贤:个人工作证被收入深圳博物馆
本文插图
翁纯贤 马大为/摄
建设者档案
姓名:翁纯贤
年龄:57岁
建设坐标:深圳(1982-199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刚刚高中毕业的“一直梦想着往外漂”的18岁汕头女孩翁纯贤 , 没有选择顶替父母的职位——成为一名教师 , 而是选择到当地街道办的集体企业缝蚊帐 , 按计件算 , 一床蚊帐有4毛工钱 , 她一个月大约能赚20元 。 那时 , 翁纯贤还曾计划申请赴港 , 投靠她的外婆和舅舅 , 因为当时她对香港怀有憧憬 , “听说香港教育水平高” 。
1982年4月 , 翁纯贤在汕头逛街的时候 , 看到路边墙上的一张招聘广告——香港一家企业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开设凯达玩具厂 , 要招女工 , 要求高中学历 。
这是翁纯贤首次“偶遇”招工 。 “以前只听说过 , 没亲眼见过企业招员工 。 ”她还不知道 , 她当时所见到的 , 正是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土壤中长出的一株苗芽 , 经济发展正由计划制慢慢向市场制转轨 , 劳动用工制度正悄悄从“顶替”“分配”变成“招工” , 同时不同地域的人口流动限制缓缓放开 , 从香港舶来的“打工”一词即将在深圳掀起“打工潮” 。
深圳第一代打工妹
“听到每月工资80元 , 大家都很期盼”
“当时对深圳还没概念 , 只知道跟香港离得近 。 ”翁纯贤参加了凯达玩具厂的招工考试 , 考题以趣味题和数学题居多 , 没有她想象中的政治题 , 也没有英语测试 。
然而 , 翁纯贤的哥哥和外婆并不支持她去深圳 。 “外婆担心我被骗 , 哥哥还说香港的厂都是资本家办的 , 人剥削人 , 怕我吃不消 。 ”翁纯贤笑忆当年 。
过了一段时间 , 街道办来通知 , 翁纯贤被凯达玩具厂录取了 , 要到汕头市政府开会 。 “那应该是正规的 , 不会骗人 。 ”翁纯贤心想着 , 跟120名被同期录取的姐妹在市政府礼堂听了团市委书记和港方代表的讲话 。 “听到每月工资80元 , 大家都很期盼 。 ”
1982年4月30日早晨5点 , 凯达玩具厂来接人的三辆大巴已经停靠在市政府旁边 。 “一个蛇皮编织袋装着四五套衣服 , 加上枕头、被单” , 这是翁纯贤的全部行李 , 跟她的步伐一样 , 简单而明快 。 离乡打工意味着阔别亲友和前途未卜 , 车上车下哭成了一团 , 而翁纯贤却“兴奋得不得了” 。
三辆大巴6点准时出发 。 “路很窄 , 只有双车道 , 偶尔会碰到货车会车而过 , 那些车上都满载着男性农民工 , 不知道他们去哪里 。 两边车上的人都互相喝彩招手 。 ”120名打工妹坐了10几个小时的大巴 , 由罗湖进入深圳市区时 , 已是晚上 。
中国最早的外资企业之一
“亮 , 太亮了”
“那时候的深圳都在搞建设 , 到处都是基建兵 , 到处尘土飞扬 , 车子开过去身上都是灰尘 , 大家开玩笑说体重都重了三两 。 ”
凯达玩具厂正式名称为凯达实业有限公司 , 是香港开达实业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独资设立的 , 是落户深圳最早的外资企业之一 。 厂方委托广东劳动部门从韶关、肇庆、梅州、汕头各市招收女工 。 其中韶关、肇庆的工友先到岗 , 在“翁纯贤们”到达前 , 已投入生产了 。 1983年 , 该厂职工人数已达2000多人 , 其中90%都是女工 。
【南方工报|“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纯贤:个人工作证被收入深圳博物馆】“翁纯贤们”都是有“商品粮户口”的城市青年 , 她们后来被称为深圳特区第一代打工妹 。
“亮 , 太亮了 。 ”这是凯达玩具厂给翁纯贤的最初印象 。 她的父母执教于汕头农村 , 平时就住在庙里头 , 15瓦的灯泡 , 亮光闪烁不定 , 有时候还得用上煤油灯 。 “黑乎乎的夜”成了她少年时代的记忆 , 跟玩具厂此刻用三盏并排日光灯照明的灯火通亮截然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