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天下秀(5):独品大峨,心润“洪椿晓雨”

【注:题中“心润”二字 , 因读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而来 , 峨眉山著名景观“洪椿晓雨”我并无切身感知 , 只能冥想其“滋润心田”了 。 】从九老洞往下 , 行进在天池峰下的“九十九道拐” 。九十九道拐为峨眉山著名险坡 , 起于凌霄亭 , 止于寿星桥 。 一拐连一拐 , 一坡接一坡 , 看一坡到头 , 忽地峰回路转 , 又是一坡 。 拐高度300米 , 纡回2.5千米 , 约有69道拐 , 共计1840余石级 。 传说当年普贤来峨眉山建道场之初 , 途经此地时 , 见这里山势高峻 , 坡陡石滑 , 险绝人寰 , 便授意灵祖菩萨指挥随行三千力士同时动手 , 每人修一级台阶 。 三千石级顷刻而成 , 灵祖验收时一数 , 恰好石阶有九十九道拐 , 此坡因此而得名 。(来自百度百科)【相关链接】峨眉天下秀(5):独品大峨,心润“洪椿晓雨”
坐滑杆上九十九倒拐(拍摄于2000年)1979年、1983年 , 当我和夫人身强力壮时 , 我们却是从九十九道拐往下走;而在2000年时 , 我们已经四十出头 , 加之夫人脚力稍差 , 已不能胜任此段险峻山道 , 只能雇了滑杆上行 。道旁出现密密麻麻的条叶松(我不知道真名) , 长得是那样好看 , 以致我戛然而止 , 仔细的观望着 。尽管石梯宽宽窄窄高高低低极不规整 , 我还是尽量快速地往下走 。 我希望快一点赶到山下 , 不要再次行走在黑暗中 , 我已经有些后怕了 。转眼间 , 到了洪椿坪 , 庙门上下横匾 , 写着“千佛禅院”和“洪椿坪” 。 峨眉天下秀(5):独品大峨,心润“洪椿晓雨”
(侵权删除)洪椿坪上建有洪椿寺 , 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所建 , 原名千佛禅院 , 也称千佛庵 。 明崇祯四年继建 , 清乾隆四十三年曾毁于火 。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峨云禅师重建 。 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 , 重建后的寺庙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 。 在寺门左侧的密林中 , 至今仍存一棵洪椿树 , 经专家鉴定 , 树龄至少在1500年以上 , 被视为长寿树 。 此树高28米 , 胸径3.2米 , 树冠东西延伸30多米 , 是中国特有的高龄树种 。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代 , 道学家庄周先生早将洪椿树喻为神树 , 作为大寿的象征 。 这里的古树很多 , 尚有千年的罗汉松 , 八百多年的公孙树和桢楠树 , 六百多年的香杉古柏和黄心夜合等等 。(来自百度百科)进入院内 , 左墙上写着"第一山 洪椿晓雨" 。 两池种有莲花 。 茶树高悬红花 。 峨眉天下秀(5):独品大峨,心润“洪椿晓雨”
(侵权删除)据说 , 要领略“洪椿晓雨”须得留宿 。 翌日清晨 , 待晨曦抚照林丛之上 , 雾化为露 , 露水很浓 , 且又清凉晶莹 , 挂满树梢和灌木丛 , 微风吹过 , 便见如细雨迷蒙 , 雾气弥漫 , 若加以专注 , 还能“听”到林中“沙沙”之声 , 雾气带着密林中野花的香味 , 包裹着你 , 带来无比快慰的清爽润泽之感……洪椿坪 , 楹联众多 , 且品位较高 。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 , 半边锅内煮乾坤 。处己何妨真面目 , 待人总要大肚皮 。宇宙茫茫真世界 , 苍天朗朗景乾坤 。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 。胸中已得山林去 , 世外何仿世井喧 。出“千佛禅院”“洪椿坪” , 见一古门 , 上首处有“洞天首步”四字 。 其实 , 如是上行 , 则更能真切地感受其中含义 。 往下 , 进入广大的“生态猴区” , 不过我始终没有与猴们相遇 , 恐怕要一直孤独行走到山下了 。 有幽谷水潭处发出巨大的水声 , 行至后坐在古桥亭上 , 任凉风吹拂 , 观赏着下面溪谷中流下的清澈的水 , 流进一处清潭 , 像玻璃水晶宫里仙女在翩翩起舞 , 随即又从潭中溢出 , 冲过溪中石隙 , 一拐弯 , 向下方流去 。轻松愉快地独行在密林中 , 再也没有了前一晚的痛苦和恐惧 。 行至一处 , 从树间望下去 , 两石壁中一条天蓝色的水道煞是亮丽 , 前有大石挡道 , 水分两路绕过大石 , 仍然不可阻挡地向前流去 。 其它的小细流 , 见其气势 , 也争先恐后汇入溪道结伴而行 。好险峻的山啊 , 远远望去 , 那树丛中的石梯小道弯曲而上 , 是那样的富有画的风采 , 诗的意境!沿溪而行在山谷中 , 溪水在下边奔涌 , 茂密的植被使我不识它的真面目 , 只偶尔能瞥见一眼 。 待下至谷底 , 只见对面山上的流泉白玉石柱一样 , 直直而下汇入溪流 , 溅起白色水花 , 如白菊一般 。 过了两座石板桥 , 登上岩石上喝水解渴 , 又挹水洗去满脸汗迹 。 溪流自右而左弯流过石桥 , 又自左而右继续浪去 。 溪中巨石 , 使流水形成跌宕 , 冲击处 , 翻起白色泡沫 。进入白云峡 , 走在“黑龙江栈道”上 , 溪谷一目了然 , 大鹅卵石遍布溪道 , 喜鹊和不知名的小鸟 , 在石间跳跃 , 啁啾鸣唱 。黑龙江栈道是清音阁景区的一泉峡景观 。 它兼有峡谷雄秀幽曲之美 , 与泉水清凉纯净之妙 。这一景观位于黑龙江上白云峡内 , 距清音阁西面1公里 。 黑龙江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 , 经洪椿坪 , 至清音阁 , 会白龙江流入峨眉河 。 在牛心岭下 , 沿着黑龙江西行上山 , 山径总是在江两岸萦回纡折 。旧时步行需来回涉水踏石过溪 , 并在乱石中淌水行走 , 故而这一带山道俗名“二十四道脚不干” 。 新中国成立后 , 景区管理部门已建起数座小桥 , 整修成一条平坦的水泥游山道 。(来自百度百科)白云峡 , 其实就是景区景点的“一线天” 。 一人独行在幽暗料峭的峡谷 , 一丝恐惧从发间冒出 , 免不了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峨眉山一线天 , 又名白云峡;位于在牛心岭下 , 从清音阁至一线天 , 沿着黑龙江西行上山 , 山径在江两岸迂回曲折;行至“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极深处 , 有一峡谷 , 名白云峡 , 峡外开阔明朗 , 峡内险壮清凉 , 峡内外温差较大 , 感受强烈;进入峡谷昂首望去 , 两面险崖绝壁 , 斜插云空 , 透过疏藤密蔓、枝梢叶尖 , 露出蓝天一线 , 高200余米 , 宽约6米 , 最窄处仅3米 , 只容两人侧身而过 , 此景即为“一线天” 。(来自百度百科)可真是名副其实 , 抬头望去 , 两壁中一线云天!一对喜鹊跳跃在水边石头上 , 又蹦跳着飞走 , 给了我一丝轻松 。 溪水很猛 , 故而响声很大 , 这让我有些头晕目眩 。 栈道随山壁水流蛇行向前 , 水流急下处激起白沫 , 宽宽的溪底布满碎石 , 清晰可见 。传说“药仙”孙思邈当年隐居清音阁牛心寺时 , 这潭碧水即为他生活之用 , 故又名“淘米泉” 。有古今名家挥毫赞曰:双溪疑从银汉下 , 我欲穷源问仙舍;飞澜溅沫漱篮舆 , 却望两崖天一罅 。 疏疏暑雨滑危梯 , 策策山风掖高驾 。 幽寻险绝大奇生 , 莫笑退之号太华 。 (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层峦深壑黑龙回 , 不染人烟不染埃 。 (台湾作家林藜《龙江栈道》)上有青冥窥一线 , 下临白浪吼千川 。 (赵朴初《忆江南·峨眉山纪游》)在栈道上凭栏俯视深涧 , 溪水晶莹 , 清澈见底;凌空仰望 , 峭壁浓阴 , 千藤万蔓 , 天光一线 。 这里名实相符地就叫做“一线天” 。 (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攀金顶》)【相关链接】[i密林陡梯中的“一线天” , 一家人在上行途中(拍摄于2000年)又回到了清音阁 , 在牛心寺(石)亭子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又见流水从一块岩石上 , 像箭一般直射下来 , 像天女散花一样水啸山中……很快 , 下行至峨眉山脚 , 浑身已像散了架 。 本来计划好即刻回成都(第二天即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 , 可是错过了到县城的汽车 , 在气煞人中无奈等了4小时(真真地可惜) , 乘上班车到了峨眉县城 , 买好了第二天早晨5点40分到成都的火车 , 然后住在了第一旅馆 。 因为身上粮票(票证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没有了 , 买不到饭 , 只好买了一瓶橘子酒 , 六两鸭肉 , 吃起来……结语:在峨眉山道行走 , 最常遇到的有两类人 , 一类是砍樵人 , 另一类是朝觐者 。 为了生活与为了精神 , 都是天经地义 。 而我是第三类人 , 兼有第一类与第二类:体验生活 , 磨练意志;寻觅美好 , 提升境界 。 这就是三次游历峨眉山给我带来的收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