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117岁隧道的90后

“作业前 , 大家再检查检查头灯备品 , 把裤腿扎紧了 , 最近山里‘草爬子’比较多 , 一定要注意别被咬到……”盛夏的早上5时 , 90后班长于帅反复叮嘱着同行的工友 , 与同为90后的杨事业等人戴着头灯、拎着工具 , 离开巡守房向着深邃的兴安岭隧道走去 , 开始了一天的巡检作业 。
1903年建成的兴安岭铁路隧道 , 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兴安岭山脊上 , 全长3.1公里 , 如今仍是通往满洲里口岸的重要通道 。 2019年全年 , 从这个隧道穿过的列车多达5.1万列 。 这里气温温差很大 , 冬天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 , 夏天气温又高达34摄氏度 。
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工程——中东铁路兴安岭隧道 , 在当时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 , 坐落在这条横跨东北三省的“丁”型中东铁路线的西部线上 。 始建于1897年的中东铁路 , 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 , 也是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 , 1903年全线通车 。
这100多年来 , 穿过兴安岭铁路隧道的火车 , 从蒸汽机车到上世纪90年代的内燃机车 , 到如今新时代的电力机车 , 一列车的编组辆数由过去不到30辆变成现在的60多辆 , 牵引重量也由2000吨增长到6000多吨 。 经历过炮火纷飞的兴安岭铁路隧道 , 也在数代铁路人的守护下 , 见证着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的过程 。
时至今日 , 这条铁路隧道仍然发挥着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作用 。 列车通过这条隧道后 , 可达满洲里站 , 再向西出国境就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 。 这些来 , 经历过复线、电气化改造后 , 这条铁路仍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动脉 , 承担着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50%以上的运输量 , 年货物运输能力超亿吨 。
为确保列车安全通行 , 海拉尔工务段博克图桥隧养修工区的桥隧工们 , 每天都要开展巡守检查作业 。 虽然已经盛夏 , 但隧道内的气温还是不到零摄氏度 , 一年四季进隧道都要棉袄不离身 。 于帅在头灯的照射下 , 用检查锤仔细检查着隧道内的边墙衬砌 。 由于隧道年代久远 , 为了防止隧道内壁发生衬砌掉块脱落影响行车 , 于帅对每一次敲击都格外认真 。
【|守着117岁隧道的90后】每天两次穿越这条117岁的兴安岭铁路隧道 , 于帅说每次“自己都心存敬畏”:“这条保障林区百姓出行、中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线的隧道太重要了 , 容不得有一丝懈怠 。 ”
“帮我照下亮 , 我再检查下井口 。 ”隧道里 , 每走一段距离 , 于帅还要对隧道检查井进行检查 。
“一步不白走 , 一眼不白看 。 ”于帅的心里始终牢记着前辈张巨福老人的10字经 , “巨福精神”也始终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 。 在这段素有兴安岭“老虎口”之称的铁道线上 , 海拉尔工务段原新南沟线路工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巨福 , 30年踏遍曲折十八弯的盘山道 , 累计行走8.2万公里 , 发现轨件伤损上千余件 , 防止各类行车事故100多起 。
即使是初春季节 , 山体积水从裂缝处渗出后 , 在隧道内也会结成冰块 , 为了防止结成冰柱影响行车安全 , 于帅和工友要使用6米长的绝缘打冰杆 , 逐个清理隧道拱顶的冰块 。 “刚接触打冰作业 , 力度掌握不好 , 使蛮劲儿不但冰打不着 , 胳膊也容易肌肉拉伤 , 疼了好几天 , 我可深有感触 。 ”杨事业说 , 冬季集中清冰作业时 , 有时冰碴会飞进靴子里 , “就得穿着湿漉漉的靴子 , 一走三四个小时” 。
2014年大学毕业后 , 于帅选择了专业对口的桥梁工程专业 , 从远在千里之外的通辽来到了兴安岭 。 班组小房坐落在一处小山腰上 , 房舍四周人迹罕至 , 除了高高的山岭 , 就是长长的铁道线 。 刚来的时候 , 他听老师傅们讲起几十年前隧道巡守偶遇“熊瞎子”的事 , 他们口中那只大得可怕、极其危险的熊 , 对来自草原的于帅来说十分陌生 。 这里的荒凉也曾经让他有过离开的念头 , 但草原汉子那份天生的执拗让他选择了留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