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时间深圳GDP增长超1.37万倍 做对了什么?

【40年时间深圳GDP增长超1.37万倍 做对了什么?】新闻1+1丨特区40年 深圳“破茧成蝶”成为创新之城
今天是深圳40岁的生日 , 40年前 , 谁会想到一个小渔村会发展成为今日的“创新之城”?今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 又会给这座“未来之城”带来什么?四十 , 可以不惑吗?今天的节目中 , 白岩松专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 一起解读:深圳 , 特区四十年!
深圳为何能从众多经济特区中“脱颖而出” , 成为一线城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我想有多方面的原因:1、客观上深圳有一个独特的条件就是毗邻香港 , 香港本身是国际金融中心 , 四小龙之一 , 有很多制造业 。 深圳跟香港的结合是深圳在所有特区中拥有的比较独特的对外开放条件 。 2、主观上说 , 深圳市政府在先行先试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 后来发展高科技也是领先的 , 在整个GDP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当中做得很大 , 而且科技成分特别高 。
40年时间 , 深圳GDP增长超1.37万倍 , 做对了什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1、搞了市场化改革 , 发展了民营企业、各种所有制、促进市场竞争 。 我记得任正非先生拿着一纸红头文件说:“就是这个红头文件允许我们搞一个先试的科技公司 , 我们就发展起来了 。 ”所以首先是在体制改革上 , 深圳先行先试做了很多成功的事情 。 2、开放 。 对外开放从做贸易开始 , 然后吸引外资 , 在金融的角度也不断发展 , 再就是发展高新科技 ,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转型换代、升级 。 虚心学习世界上的各种先进技术 , 先进经验 , 发挥后发优势 , 使得深圳高新科技在世界上都能有一席之地 , 甚至成了有些国家打压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对象 。 这些都说明深圳做对了 。
一路走来 , 深圳如何面对各种压力与瓶颈 , “破茧成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客观上深圳一路走来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 , 但这些问题仔细想想都是成长发展中必然经历的 。 问题在于怎么克服这些限制?是在限制面前止步不前了 , 还是想办法用更高的效率去解决?1、企业有反应 。 比如制造业如果继续靠外延式发展的话 , 那土地肯定不够用 , 价格成本马上就要上涨 。 成本提高的时候 , 市场就会有反应 , 企业就会有反应(来应对) ,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遇到瓶颈 , 但是又在不断克服 。 2、政府有反应 。 应该说深圳政府做了很多事情 , 采取一些新的措施 , 帮助企业来克服这些问题 。 比如鼓励高新科技发展 , 鼓励企业升级换代 , 鼓励企业用更高的附加值来应对更高的成本 , 政府也帮助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一些成本 , 开拓一些新资源 , 这就说明深圳机制的活力所在了 。 政府要更好的发挥职能 , 跟市场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 使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 产业进一步升级 。 我想这是深圳发展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 同时也反映了发展是一个要克服很多困难的过程 。
深圳是否完成了特区的历史职责?还需要“特”下去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深圳还有没有“特”的功能?在我看来 , 只要深圳经济特区的帽子没有摘掉 , 深圳就有特殊的功能 , 我们面临的还有很多新问题 , 需要用一种先行先试的办法创造新的经验 , 深圳仍然可以有这个功能 。 比如地方立法权这件事 , 作为经济特区它有权自己建立一些新的制度 , 新的法律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只要深圳特区这个头衔还在 , 深圳就应该继续履行这个职能 。 这也取决于深圳市政府、各种机构还能不能真正继承或者发扬经济特区精神 , 继续履行经济特区的功能 。 所以我说深圳完全可以继续“特”下去 , “特”不是在它具体做了什么 , 而在它有先行先试的功能 。
面对中国企业遭遇的外部打压 , 我们不用太过担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