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如何被篡改,又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二 )
少年时期的尼采 。旧的人文科学需要改造 , 因为它“无视力的起源和系谱乃是随处可见的显然事实” 。 科学家 , 不管他是人文的 , 还是自然的 , 都喜欢声称自己热爱事实 , 尊重真理 。 可事实是什么?真理又是什么?尼采回答:“事实不过是一种阐释 , 真理无非是表达一种意志” 。 传统观念认为 , 真理具有稳定、超越、恒久的价值 , 而价值是评价的先决条件 , 影响和左右着每一次具体的评价 。 因而 , 寻求具有这种价值的真理 , 乃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 德勒兹笔下的尼采却拿起他的铁锤 , 冲我们大喝一声:错啦!评价和评估的视角才是价值的先决条件 , “后者自身的价值是从前者那儿衍生而来的” 。 价值如何获得自身价值 , 如何被创造 , 德勒兹说 , 这是比传统哲学更深刻的问题 , 也是尼采意义上的系谱学和批判哲学 。 所以 , 相比于事实和真理 , 后面的问题更重要:谁想要真理?宣称“我在寻求真理的人”想要什么?他表达什么样的意志?怎样区分系谱学家和形而上学者?端看他问什么样的问题 。 “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这是柏拉图式的提问 。 “哪一个是美?”“哪一个是正义?”这才是与辩证法相对的系谱学问题:“在尼采看来 , ‘哪一个’的问题意味着:哪些力支配着给定的事物?哪种意志占有了它?哪一个被表现和彰显 , 哪一个被隐匿?只有‘哪一个’的问题才能把我们领到本质的问题上 。 因为本质只是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本质由与事物密不可分的力和与力密不可分的意志确定” 。 位于德国著名古城瑙姆We位于德国古城瑙姆堡的尼采故居 。2尼采的“权力意志” ,并没有“武力和暴力”的意思 ,而是内在的意志力 , la force , 是德勒兹在尼采的著述中抓住的关节点 , 通过这关节 , 导引出更重要的“权力意志” , 以及多样性 , 生成 , 能动与反动 , 肯定与否定等其他核心概念 。 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 可概括如下:“对于一个事物而言 , 有多少种力能够占有它 , 它就存在着多少种意义” , 故而世间一切 , 不论是事件 , 还是现象、词语、观念 , 都蕴含有丰富的含义 , 都是多元和多样的;因为占有事物的力变动不居 , 也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 一切都是生成 , 连存在本身也是生成之在;生成不仅定在当下 , 而且总是尚未到来 , 或刚刚过去;所有发挥其能力极限的力都是能动力 , 所有本身与其所能分离的力则是反动力 , 怨恨、内疚、禁欲主义是反动力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意志(权力意志)是力与力的关系 ,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肯定和否定是权力意志的两种原则 , 有肯定的权力意志 , 也有否定的权力意志 。 “力是所能 , 权力意志是所愿” , 这力究竟是能动还是反动 , 要看所愿的意志是肯定还是否定 。上述概念中 , 权力意志是肯綮 , 最重要 , 也最容易引起误解 。这个词在汉语中 , 一直没有好的翻译 。 尤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 , 权钱交易造成的腐败更容易招致误解 。 译为“强力意志”也不能尽意 , 因为“强力”一词 , 既有“强大有力”、“坚忍有毅力”的意思 , 也有德勒兹着意要摒弃的“武力和暴力”的涵义 。 还有人建议译为“力量意志”或“冲创意志” 。 权衡再三 , 我们还是采取了“权力意志”的通行译法 。 除《尼采与哲学》外 , 德勒兹1965年还写过一本介绍尼采的小册子 , 中文译本的名字是《解读尼采》 。 在这本书里 , 他讲到尼采的读者必须避免四个可能的误解:1. 关于权力意志(即相信权力意志意味着“支配欲”或“渴望权力”);2. 关于强者和弱者(即相信在一个社会体制中 , 最“有力者”是由于最有力而成为强者);3. 关于永恒回归(即相信它与从希腊人、印度人、巴比伦人那里借来的一个旧观念有关……相信它与循环 , 或“同一”的回归 , 向自身回归有关);4. 关于后期著作 。 这四个误解 , 统统与权力意志有关 。
叶秀山(1935年6月4日—2016年9月7日) , 研究领域包括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及美学研究 。 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图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曾听叶秀山先生说 , 理解权力意志 , 要把握一点 , 不是有权才有力 , 而是有力才有权 。 我揣摩先生所说的“力” , 是自身之能力 。 也就是说 , 要成为尼采意义上的“主人”或“超人” , 手握权柄绝对是不够的 。 德勒兹曾经讲 , 希特勒不是查拉图斯特拉 , 不是尼采意义上的超人 , 而是查拉图斯特拉肩膀上那只猴子 。 掌握权柄的通常是奴隶 , 他们即使势焰熏天 , 却依然还是奴隶 , 因为奴隶只会通过否定别人 , 宣称别人是邪恶的、低劣的、肮脏的来表明自己的纯洁、善良和高贵 , 来达到肯定自己的目的 。 他永远不会像高贵的灵魂那样 , 直接肯定自己和自己的生存 。 这也是为什么德勒兹在《尼采与哲学》中反复强调 , “不能以斗争的结果和成功与否作为评判强弱的标准 。 因为弱者获胜本来就是事实 , 它甚至是事实的本质” 。权力意志不是外在的权力 , 而是内在的意志 。 它所以重要 , 因为它是力的系谱学因素——当我们问“哪一个在诠释?”时 , 那背后的诠释者其实是“权力意志” 。 权力意志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 , 它并不意味着意志想要权力 , 或把权力作为目标来追寻或苛求 , 而权力也不是意志的动力 。 ”将外在的权力解释为意志的终极目的或根本动机 , 德勒兹说 , 是错误的认识 , 而将权力理解为攫取既定价值的人 , 是那些平庸之辈 , 他们“只会接受灌输的价值 , 自己并无任何价值观念” , “从不习惯于设定价值 , 除了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的价值以外 , 他不会再去寻找新的价值” 。 听任旧价值遮蔽生命 , 生命就注定要晦暗 , 乏味 , 消沉 , 要遭到否定 。反过来 , 与平庸之辈相对的是有创造意志的艺术家和哲学家 。 “意志=创造 , 意志=欢乐……创造价值 , 这天生就是主人的权利!”德勒兹在另一处讲得更明白:“权力意志的最后规模 , 是艺术家意志” 。 剥离旧价值对生命的遮蔽 , 使生命澄明 , 活泼 , 昂扬 , 这才是肯定的权力意志的真正含义 。 为肯定的权力意志所驱使的力 , 是能动力 。 这力是“可塑的、支配的和征服的” , 是“全力以赴、尽其所能的” , 也是“肯定差异、把差异作为欢乐和肯定对象的” 。 反动力呢 , 它不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 而一门心思揣摩怎么样才能使能动力与其所能分离 , 腐化、瓦解、摧毁能动力 , 获得那弱者或奴隶的胜利 。 反动力被动地接受已然秩序化的世界 , 试图用陈旧的秩序来遏制积极创造的能动力 。伦理学意义上的爱 , 在尼采那里 , 也是一种能动的意志 。 他抨击基督教:“你爱邻人 , 是出于你对自己的不正当的爱 。 你逃往邻人 , 是为了逃避自己 , 并想因此树立起一种美德来!不过我看透了你的‘无私’” 。 所谓爱邻人 , 往往是冒无私之名 , 行退缩之实 , 是出于本身的无能 , 那不叫爱 , 而只是虚伪 。 爱应该是肯定生命 , 是生命丰富的表现 , 因而是富有创造力的能动的爱 。
推荐阅读
- 看美国媒体如何扒总统内裤
- 焦糖老干妈|如何在考场上,画出一张80分以上的素描
- 一家有5个博士1个硕士,蔡笑晚是如何当父亲的?
- 面对“我有难处”,如何帮到正处
- 全车|平凡英雄:为救全车人错失高考的2位“夺刀少年”,后来如何?
- 袁家村一天18万游客,年收入过十亿,如何做到?
- 小七宝宝成长记|67岁高龄产妇田女士,产女后过得如何?网友:佩服有备无患的父母
- 如何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专家:让老百姓更舍得花钱
- 去哪玩|暑假学习如何“反超”?通关秘籍在这里……
- 中年|如今有种新型不孝行为,比啃老还伤父母,你又是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