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如何被篡改,又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尼采逝世120周年 | 他是如何被篡改 , 又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新京报书评周刊今天(8月25日) , 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逝世120周年的忌日 。 这位思想史上的巨人在1900年去世 , 其思想遗产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的哲学思潮 , 并引发社会深刻变革 。许多人都知道 , 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曾篡改尼采的文章 , 使得尼采思想成为第三帝国的重要思想 。 在二战后 , 在法国知识分子圈里 , 尼采开始被“重新发现” 。 德勒兹所写的《尼采与哲学》 , 成为了尼采思想在法国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 尼采的思想从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国“后现代”哲学甚至人文学科的面貌 。说到法国哲学的“新尼采主义”转向 , 我们不得不提到该运动的旗手德勒兹和福柯 。 其中 , 德勒兹的《尼采与哲学》是该转向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 因此 , 德勒兹是我们理解尼采思想在法国哲学流变中的重要人物 。 理解德勒兹有助于我们理解尼采思想在当代法国哲学里的变迁 , 也有助于我们去除尼采身上第三帝国的阴影 。在1962年《尼采和哲学》出版之后 , 尼采成为了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的“显学” 。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尼采思想的形态 , 大部分也是经由这些法国后现代左翼哲学家“转译”过来的 。 尼采到底是如何影响了战后的法国后现代哲学的?德勒兹又是如何理解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回归”的?以下经出版社授权 , 摘选自《尼采与哲学》的修订后记 , 略有删节 。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 , 德国哲学家、思想家 。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原文作者 | 周颖摘编 | 徐悦东
《尼采与哲学》 , [法] 吉尔·德勒兹著 , 周颖、刘玉宇译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16年8月 。1德勒兹对尼采的解读 ,是法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尼采与哲学》是德勒兹的早期作品 , 1962年付梓刊行 , 反复再版 。 有论者甚至说它的问世像一枚重磅炸弹 , 搅扰了法国知识界的神经 , 开启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地震 。 这地震是否由德勒兹引发 , 我没有做充足的研究 , 不敢妄言;不过 , 上世纪60年代之前 , 虽有巴塔耶、克罗索夫斯基、布朗肖等人绍介尼采 , 但直到《尼采与哲学》问世 , 尼采才真正受到法国知识界的重视 , 成为思想家寻求灵感和动力的源泉 , 却是不争之事实 。 可以说 , 德勒兹的尼采解读 , 是法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
吉尔·德勒兹(1925—1995) ,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 德勒兹的研究 , 大致有两块: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 自1953至1966年 , 德勒兹致力于解读卢克莱修、休谟、康德、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柏格森和尼采——说是解读 , 其实有借他人之弦 , 谱自家之曲的意味 。 对古典哲学的反思 , 将要勾勒出德勒兹自己的思想轮廓 。 果不其然 , 迨及20世纪60年代末 , 德勒兹通过《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 , 完成了从深入清理古典哲学到建构自己哲学的转向 。 二是美学与文化 , 涵盖文学、电影、建筑、美术等领域 。 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 , 比如《时间影像》、《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反俄狄浦斯》、《千高原》(后三种与菲利克斯·迦塔利合作撰写) , 对北美的文学理论发生了持久深厚的影响 。1967年 , 由意大利学者柯利和蒙迪纳利担任统一主编的《尼采全集》(Nietzsche Werke)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同时面世 。 法文版的主编就是德勒兹和福柯 , 两人还合写了导论 。 其中第12、13卷依照时序收入了尼采作于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间的全部残篇遗稿 , 包含了尼采妹妹伊丽莎白1898年编辑的《权力意志》 , 但不再使用《权力意志》的书名 , 因为《权力意志》一书——据同年10月德勒兹接受《新观察家》采访时的说法 , 原本是伊丽莎白为了取悦纳粹政权 , 将尼采遗作做断章取义的摘取 , 拼凑而成 。 她不仅对尘嚣日上的纳粹事业表示支持 , 而且嫁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反犹分子 。 德勒兹形容伊丽莎白的举措极为有害 , 篡改、损害了尼采的思想 。《尼采与哲学》第一章以“悲剧”为题 , 清理尼采的悲剧哲学、悲剧文化和悲剧思想 。 德勒兹指出 , 尼采悲剧的要义 , 是肯定多元和多样的生命 , 反对哲学史上以苏格拉底、基督教、黑格尔为代表的否定生命的倾向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本质与表象视为哲学中最重要的二元对立:现实世界是表象 , 瞬间即逝 , 无足轻重 , 永恒本质只有在这表象的背后 , 在另一个世界才可寻得 。 既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 超越生命求真理 , 于是生命成为虚假表象的代名词 , 只有非难作为表象的生命 , 才能走向作为本质的彼岸世界和终极真理 。 基督教呢 , 作为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变形 , 弄出一个“原罪”的概念来 , 在生命的源头就烙上罪恶印记 , 让人感到“内疚” , 自愿接受惩罚 , 承受苦难 , 不如此不可以赎清罪孽 , 不如此不能升入天堂 。 “内疚”、“罪与罚”、“痛苦的内向化” , 德勒兹说 , 通通是基督教的新发明 。 而黑格尔的苦恼意识 , 在他看来 , 也是内疚意识的翻版 , 至于否定之否定 , 更是将一和多施予辩证的综合 , 巩固统一和本质的首要地位 。 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 , 德勒兹不以为然 , 认为它“并未意识到诸种力及其本质与关系所由生的真正因素” 。 尼采的路数与上述三种倾向恰好针锋相对 。 他反对否定生命 , 要求肯定生命 , 甚至要求肯定生命中的痛苦 , 肯定多样性、生成和差异 。从黑格尔到尼采 , 不是德勒兹一人的转向 , 而是法国哲学的一个大转向 。 正如凯尔纳和贝斯特所言 , 由于“人们对左派的厌恶 , 以及1968年五月事件中包含的政治力量的复杂性” , 当时整个法国思想界出现了背离马克思主义 , 寻求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之替代物的倾向 。 这个转向 , 名之为“新尼采主义”也好 , “尼采的复兴”也好 , 虽然不是德勒兹一人的独角戏 , 却实实在在是以他与福柯为先导 , 为领唱的 。德勒兹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谈“批判” 。 头一节便是“人文科学的改造” 。 这雄心勃勃的标题 , 说明德勒兹一早就怀抱鸿鹄之志 , 要依凭尼采来改造法国哲学甚至人文科学 。 一讲批判 , 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康德 。 事实上 , 《尼采与哲学》问世不久 , 德勒兹紧接着就出版了一本小册子 , 名叫《康德的批判哲学》(la Philosophie Critique de Kant) 。 显然 , 康德也令德勒兹着迷 。 不过 , 着迷归着迷 , 德勒兹仍然认为康德的批判不够彻底:它质疑了传统的理性、灵魂、上帝和世界等概念 , 却依然给真、善、美留出了一方不可触碰的圣地 。 基于这个认识 , 德勒兹指责康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判:“他把批判当成一种力量 , 认为它应该针对一切企图占有知识、真理和道德的要求 , 却并不需要针对知识、真理和道德本身 。 全面批判就这样变成了妥协的政治学 。 ”德勒兹指出 , 康德作为这些价值的臣服者 , 把价值移出了批判领域 。 真正将批判贯彻到底的是尼采 。 那么批判的任务在尼采那里是如何实现的呢?通过系谱学的方法 , 德勒兹说 。
推荐阅读
- 看美国媒体如何扒总统内裤
- 焦糖老干妈|如何在考场上,画出一张80分以上的素描
- 一家有5个博士1个硕士,蔡笑晚是如何当父亲的?
- 面对“我有难处”,如何帮到正处
- 全车|平凡英雄:为救全车人错失高考的2位“夺刀少年”,后来如何?
- 袁家村一天18万游客,年收入过十亿,如何做到?
- 小七宝宝成长记|67岁高龄产妇田女士,产女后过得如何?网友:佩服有备无患的父母
- 如何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专家:让老百姓更舍得花钱
- 去哪玩|暑假学习如何“反超”?通关秘籍在这里……
- 中年|如今有种新型不孝行为,比啃老还伤父母,你又是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