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技术创新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日技术创新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原创 王静文 2019-06-02 19:04:31美、日技术创新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日技术创新差异的原因美国企业通常将2/3的研究发展经费花在产品创新方面 , 而1/3的钱用于过程创新;日本的做法则相反 , 2/3的经费用于过程创新 , 1/3的钱用于产品创新 。 可以说 , 美国是一种鲜明的“科学—技术—生产”的创新模式 , 它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 , 通过科学创新技术 , 然后运用到生产;而日本则是一种典型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创新模式 , 更注重的是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之后 , 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造 , 把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创新研究放在次要位置 。 也有人将这两种技术创新模式称为自然成长模式和短线模式 。 这两种创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经济20世纪下半叶的经济表现:美国经历持续低迷之后 , 于1990年后重振雄风 , 持续102个月稳定增长 , 被称为“新经济”;日本在20世纪50-80年代出尽风头 , 却于1990年后疲态尽显 , 陷入“失落的十年” 。这种差异可视为生命周期理论的表现 。 从具体细节上分析 , 这种差异是由创新基础、创新动力和创新的制度模式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美、日技术创新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从创新基础看美国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实力 , 其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人数要远远多于其他国家 , 美国科研人员总数甚至要大于英、德、日三国的总和 。 作为基础研究重要基地的科研院所 , 与产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 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比如以大公司为主的波士顿创新模式离不开哈佛和MIT的支持 , 以小公司为主的硅谷创新模式则跟斯坦福大学联系在一起 。 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对公司实验室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扶持 。 产业界实验室中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人数众多 , 仅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从20世纪至2018年一共有15名诺贝尔奖得主 , 获物理学、化学诺贝尔奖共计9次 。日本由于基础科学相对薄弱 , 明智地采取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策略 , 发挥后发优势 ,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成熟技术 , 并获得了奇迹式的高速发展 。 据统计 , 从1951年到1984年 , 日本公司签署了约4.2万项引进西方技术的协议 , 仅花了170亿美元 , 很轻松就拿到了通过高科技时代的通行证 , 但这也形成了日本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传统 。 据日本总务厅1992年关于《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日本的研究经费用于开发研究的占60%以上 , 用于应用研究占24% , 用于基础研究的不到13% 。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之后 , 日本在基础研究这一环节上的薄弱 , 造成经济发展的颓势日现 。 由于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迅猛发展 ,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技术的自主权和专有权 , 从欧美花钱就能轻易引进先进技术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 而日本科技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 , 这就使日本高新产业的发展颇感掣肘 。 基础研究的落后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桎梏 。 1994年 , 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 , 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 以求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 。美、日技术创新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从创新动力看美国企业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拉动和科学进步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需扩张型经济 , 经济增长的2/3依靠消费 。 在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 , 人们往往求新、求异 , 以期获得更大的满足 , 这就给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 。 另外 , 科学进步表现出对技术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 科学与生产日趋结合 。 一方面 , 科学进步积累了大量知识 , 这些科技知识首先推动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 然后再传导至开发、生产、销售;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先有市场需求 , 随之又有为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产品创新、分析设计和开发活动 。 如果进行开发活动的知识不足 , 人们就会进一步求助于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 。 市场需求拉动和科学进步推动形成了良性互动 。日本的市场需求与政策驱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大主要动力 。 战后日本为赶超欧美 , 在市场经济中融入了官民协商机制 。 政府制定各种政策 , 极力培植战略产业发展 , 并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为谋求自身成长 , 往往使自己的目标与政府目标相一致、相协调 。 在科技方面 , 日本政府实行了追赶型实用主义科技政策 。 政府制定科技计划 , 鼓励并帮助企业有目的地从欧美引进各种技术发明 , 指导企业在引进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 , 同时关闭国内市场 , 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 。许多日本企业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下 , 采取了市场紧跟战略 。 他们将引进的技术发明进行快速模仿 , 在产品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早期投入市场 , 赚取高额利润 , 然后 , 将在市场保护环境下取得的巨额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能力和进行工艺创新 , 在欧美科技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发出含有“高级特征”的、更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改进型产品 。 所以 , 当日本成为经济强国 , 面对创新课题、需要探索未知的时候 , 政府并不具有信息优势 , 它的反应能力、运作效率不如民间机构 , 而且政府直接组织、管理高技术开发和生产 , 又必然压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 技术引进中“拿来主义”的传统 , 使日本出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贫乏 , 从而在和美国的竞争中全面处于下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