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

按《课程标准》要求 ,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 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 , 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 , 只要会朗读和背诵 , 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 , 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 缘于此标准要求 , 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做如下建议:一、兴趣培养想学好文言文 , 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 , 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 , 流传至今 。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 , 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 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 , 如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 , 自己尝试自读 , 能背诵更好 。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 , 从小接触、学习 , 激发兴趣 。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 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 , 脍炙人口 。 我们可以给小孩讲有关《三字经》的故事 , 听《三字经》儿歌 , 有条件的话多看《三字经》的动画视频 。 它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 , 以三字为一句 , 二句押韵 。 语言平易浅近 , 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 , 读来琅琅上口 , 便于记诵 。 其内容则广博丰富 , 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 。 讲做人“人之初 , 性本善” , 为学“人不学 , 不知义”等等 , 不要求他们理解多少 , 只要求像顺口溜记下来 , 小孩子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 , 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 , 刺激他们大脑的活跃性 , 开发智力 , 同时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 增加识字量 , 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力和激发他们的古文化学习兴趣 , 从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陶 。同时接触《弟子规》 , 弟子规是一部关于礼节的启蒙经书 , 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 它是古代中国用以规范学童们日常言行的经典书籍 , “百善孝为先”“诚信”“仁爱” 。 孩子爱看动画片如《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等 , 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看《中华弟子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 不仅有助孩子的语言发展 , 还能让孩子明辨是非 , 什么事能做 , 什么事不能做 , 约束行为规范 。因此 , 从小接触“三字经”“弟子规” , 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是相当有必要的 , 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文化学习兴趣 。 可采取编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兴趣:1、编演课本剧 , 再现古人古事 ,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 。 初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很好的课本剧题材 。 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放手让学生去做 。 首先要理解文本 , 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 。 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 , 突出课文主题 , 让学生既放得开 , 又收得拢 。 枯燥难懂的文言文 , 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 , 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2、讲故事 ,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 匡衡凿壁借光、孙权喻吕蒙读书、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 , 以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 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 ,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 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知识 , 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 小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 背诵过的东西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 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 。 利用小学时段的美好时光记忆一些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 , 打下一辈子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听好读懂文言文听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 , 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 , 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 , 但是 , 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 , 需要从整体入手 。 首先要听好文言文 , 听好即是听示范 , 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 。 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 , 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 。 因为作为示范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 , 都是字斟句酌 , 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 。 这正如现在小孩会说电视广告词一样 , 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甚至可能让我们在还没听讲前背诵过文言文最起码一些经典句子会记住 。 听讲解 , 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 。 老师的讲解会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 , 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理解了、喜欢了、好爱了 , 当然这个时候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 , 达到文从字顺 , 朗朗上口 , 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 , 因此 ,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 , 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 , 二要停顿得当 , 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 如 , 《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 , 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 , 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 , 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 , 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学好古诗词为基础 , 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学好古诗词为学好文言文奠定基础 , 小学学习的古诗词通俗的 , 篇幅短小的 , 借助图画、注释、工具书 , 容易理解内容 , 语言上朗朗上口 , 易于诵记 。 而文言文篇幅相对长 , 不易理解 , 需要一定古文做基础 , 才能走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的误区 。 我认为关键引导 ,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维持其学习兴趣 , 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学习 ,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注 。 文言文言简意赅 , 利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 通过了解诗人 , 解诗题的方法 。 借助注解 , 认真阅读课后浅显而详尽的注解 , 自己解决生字、难词 , 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 , 为顺畅朗读理、解铺平道路 。2、自读自悟 , 展开想象的方法 , 学习文言文 。 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 。 勤查工具书 , 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 。 学生在预习新课时 , 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 , 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工具书 , 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 此外 ,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句或义项过多的词 , 教师可以列举出来 , 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 , 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 , 体会感情 , 明诗意的方法 , 学习文言文 , 积累语言材料 , 培养语感 。 在文言文教学中 ,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 理解文意 , 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 。 俗话说:“熟读百遍 , 其意自见 。 ”每教一篇文言文 , 我们都可以把教师泛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 ,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 反复诵读中 , 积累语言材料 , 增强语感 ,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通假字 , 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文言文中哪个字是通假字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通假字形成以及分类来看 , 古人造出一个字 , 表达一个意思 , 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 , 没有一定规律 , 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 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 时代越后的文章 , 通假字越多 。 古人在做记录时 , 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 , 俗儒不知 , 辄误写用 , 世所谓别字也 。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 , 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 , 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 , “著之竹帛” 。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 , 未记住其字形 , 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 , 强调既有此音 , 即表此义 , 闻者听音则知义 , 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 , 在声音不在文字 。 ”通假字 , 有广义、狭义之分 。 其中广义通假字 , 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 古今字:古已有之 , 今又造字 。 新字成为长期工 。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 , 为“暮”之古字 , 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 , 故又造“暮”字 。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 , 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 如“泪”和“涙” , “睹”和“覩” 。 通假字:音同本字 , 借来一用 。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 , 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