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母亲和那些助我成长的应膏阿姨( 七 )

老刀:母亲和那些助我成长的应膏阿姨
红子父母骞天才伯伯、杨佩芬阿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合影 。 骞科长是老八路 , 一向爱打抱不平 。 本人对美食一直兴趣颇浓 , 除了母亲手艺不错 , 还有两位应城膏矿的阿姨 , 不得不提 。一位是伢朋友骞政红(红子)的母亲杨佩芬阿姨 。 她个子小小 , 生性乐观 , 每月发饷 , 先大吃十天再说 。 本人的味蕾开发 , 其母功不可没 。 杨阿姨原是四川宜宾某大户人家的小姐 , 很小就出来参了军 , 还上过朝鲜战场 。四川人会做菜 , 记得我妈就找杨阿姨学过好几样拿手菜 。 年初我从汉口北湖搬到武昌新家 , 丢弃了不少旧物 , 也没舍得那两个泡菜坛子——里面的“百年老水” , 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红子舅妈从四川老家“引过来”的 , 泡菜特快 , 味儿特香 。老刀:母亲和那些助我成长的应膏阿姨
这是杨阿姨年轻时身着军装的模样 , 她当时是文艺兵 。 本人的味蕾开发、故事讲述 , 杨佩芬阿姨功不可没 。 杨阿姨逝世于2003年6月 。 另一位是后院住在杨阿姨隔壁的孙群阿姨 。 她是湖南人 , 大眼高个 , 在我的记忆里一直着装优雅 , 她老公钟国俊矿长也是一表人材 , 衣着讲究 。 有次在她家吃过一次红烧鲤鱼 , 是大小适中的碗口整鱼 , 鲜美异常 。我说这鱼好像有点甜 。 孙姨笑答:放了一点白砂糖的 , “得糖与醋一起放 , 哟 , 不想宏宏对烧菜还蛮有兴趣咧” 。老刀:母亲和那些助我成长的应膏阿姨
这是孙群阿姨40年前的留影 , 一以贯之的时尚、优雅 。 去年我到武昌沙湖看望她老人家 , 80多岁了 , 身体不错 , 喜欢打牌 , 仍像年轻时一样注重仪表 , 说是头发太乱不肯照相 。 当时她老人家的执意拒拍 , 让我回想起孙姨与钟叔往昔衣着上的讲究、优雅 。另一个给我深刻优雅印象的是章瑞珍阿姨 , 兰芳姨最好的朋友 , 当时“瑞珍姨姨”得了一种肌无能的不治之症 , 在县城投河离去了 。 她没有子嗣 , 美丽、洋气 , 可说一直是应膏“时尚风景线”般的存在 。 很喜欢小孩 , 给我们吃过上海带回的大白兔奶糖 , 还有巧克力 。 瑞珍姨以自杀的方式离去 , 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 , 那是一种美的幻灭感 。 凄美 , 但又隐含悲壮 , 并强化了我对优雅、精致的感知……那也像种子 , 无声地播洒在了幼时的心田 。说起种子 , 仍得说说红子妈杨阿姨 。 她很会讲故事 , 那些有关互助、善良、孝道、爱国的动物与历史故事 , 小时候从杨阿姨那里听得最多 。 这些是孩童们离不了的营养之树及种子 , 不知有多少个母亲、祖母日复一日地在辛勤地播撒!应城石膏矿当时是央企 , 直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管 , 石膏品质据说当时位居全球第二 。 当时的应膏子弟中学 , 荟萃了不少来自北大、武大、中山大学、北师大、华师及北京体院、沈阳体院的老师 , 可谓群星灿烂 。 因之恢复高考后应膏子弟有多人考取大学 , 一时震惊当地 。 本人能对文字感兴趣 , 就是有幸遇上了叶盛标老师的开发与鼓励 , 他毕业自武汉大学数学系 , 当时教的却是语文 , 后来叶老师能成为全国有名的考硕导师 , 在我看为是顺理成章之事 。老刀:母亲和那些助我成长的应膏阿姨
2013年我去武汉南湖看望叶盛标老师 , 他老人家仍是那样激情澎湃 。(武汉老刀 摄)我们当然应该牢记打造应膏子弟中学光辉岁月的那批老师:胡菊生、陈敏卿、李超群、吴振家、庞汉焜、张正楷、叶盛标、李传美、秦大宙、梁克坚、周小梅、卢春水、张冬生、苏继华……他们的知识滋养 , 让我们受益一生 。但我们也应牢记身边那些助力我们健康成长的女性长辈 , 她们远不止只是给了我们生命和衣食 , 那种种无意间“正行善举”对我们人格、品行的影响、塑造 , 力量甚巨 。 所以我要在这里 , 郑重地记下一个个助我成长的应城膏矿阿姨们的名字 , 她们可能来去无痕 , 却永驻我心:颜美珍、杨佩芬、易道华、黄永贤、陈兰芳、宋应星、孙群、章瑞珍、王道恩、段辉智、谢佩兰、黄晓岚、李立珍、董奎珍、肖春香、卢桃芝……还有邻居张少刚的瘦家家 , 我们每到县城玩耍 , 她都会给每人一样的钱买糖果冰棒;后排大院万勇家的万家家 , 则勇冒风险 , 代养过我家小妹一段时间;隔壁李哲纯家的聋婆婆 , 应是消化道不好时常打嗝 , 但她老人家像门神一样 , 总是干干净净地端坐走廊 , 使附近心怀叵测者 , 不敢近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