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知行|赢得生前身后名,刘禹锡:中唐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三 )


例如 , 任连州刺史时 , 他就把海阳湖打造成一个秀色可餐的游览风景区 , 建立切云亭、云英潭、飞练瀑等景点 , 并写下《海阳十咏》 , 对每一景点赋诗一首 。 清代《连州志》感叹:“连之文物媲美中州 , 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 ”
又如 , 当他以花甲之年到苏州任刺史时 , 正遇上特大水灾 。 他不顾年老体弱深入民间 , 察访灾情和百姓之需 , 同时积极向朝廷反映灾情 , 得以从仓库调拨12万石大米分发给灾民 , 又宣布免除赋税徭役 , 使当地人民安然度过灾年 。 朝廷认为 , 刘禹锡为政清廉、除灾有功 , 以“政最”之名赐其紫金鱼袋 。 这是地方官的最高奖 , 一年只有一名 。 所以 , 白居易还特意写诗向他致贺 。 宋人《中吴纪闻》称赞:“姑苏自白、刘、韦为太守时 , 风物雄丽 , 为东南之冠 。 ”
正因为刘禹锡为官清廉、政擢贤良、关心民生 , 所以后人建造不少祠堂来纪念他 。 在连州 , 有“四贤祠”、“五贤祠”;在苏州 , 有“思贤堂”、“三贤堂”、“二刘公祠” 。 据明人《蜀中名胜记》载 , 刘禹锡在夔州任官所住的故址 , 当时还保存着 。 现在 , 相关城市的中心地带还立有刘禹锡的雕像 , 或者建有刘禹锡纪念馆 。 这充分说明 , 为民造福、泽被一方的廉吏 , 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
大道知行|赢得生前身后名,刘禹锡:中唐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文章图片
投身民歌翻新与歌词创新
刘禹锡还是一位精通音律、喜欢音乐的诗人 。 当时 , 许多歌唱家和音乐演奏家 , 如何戡、米嘉荣、秦娘、穆氏等 , 都因其诗作而流行一时 。
刘禹锡不仅熟悉宫中音乐 , 而且关注民间音乐 。 每到一地 , 就会自觉采风 , 搜集民歌民调 。 不仅从中汲取营养 , 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 , 而且会对民歌加以改良 , 使其得以更广泛传播 , 让更多人聆听其中的美妙 。
《竹枝》本是在唐代巴蜀、湘西南一代流传的民歌 , 杜甫、顾况都曾关注过 , 也曾写过《竹枝歌》加以推广 , 但影响都不大 。 自刘禹锡写下《竹枝词》九首 , 后又写了两首 , 包括“杨柳青青江水平”等 , 其生动活泼的风格和清新明快的节奏终于受到世人的喜爱 , 开始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 。
除了《竹枝词》 , 刘禹锡还注意到一些其他民歌种类 , 如《浪淘沙词》《潇湘神词》《纥那曲词》《抛球乐词》等 , 并尝试写过一些仿民歌之作 。 一般来说 , 民歌通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如果没有文人的扶持和加工 , 很可能会自然消失 。 从这一点来看 , 《竹枝词》是幸运的 , 刘禹锡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
到了晚年 , 刘禹锡依然投身民歌的翻新与歌词的创新 。 唐开元时已入教坊的《杨柳枝词》 , 来自前人的《折杨柳》或《折杨枝》 , 到中唐时几乎已被唱烂了 。 于是 , 刘禹锡、白居易对其加以翻新、研制新词 , 谓之“洛下新声” 。 刘禹锡更是开宗明义地宣布:“塞北《梅花》羌笛吹 , 淮南《桂树》小山词 。 请君莫奏前朝曲 , 听唱新翻《杨柳枝》 。 ”
清代之后 , 被推为“中唐第一”
自而立之年从政 , 刘禹锡一直是天下尽知的有名人物 。 虽然长期被贬在外 , 但影响力和名声犹存 。 这个名声 , 既是他的从政之名 , 也包括他的诗文创作之名 。
虽然白居易也有过贬谪经历 , 但仕途大体顺利 , 晚年官越做越大 , 直至刑部尚书 。 而刘禹锡仕途坎坷、历尽磨难 , 诗变得越发老成 。 故刘、白晚年唱和 , 四海齐名 , 刘往往胜白一筹 。 唐文宗欲设立诗学士 , 请大臣举荐;宰相杨嗣复上奏:“今之能诗者 , 没有一个比得上刘禹锡 。 ”
如果说刘、白在诗名上还算旗鼓相当 , 那在文名和哲学上 , 白就要逊色很多 。 李翱是唐代的散文家 , 又是古文运动的大将 。 他曾说:“同时伦辈 , 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 。 ”这里 , 李翱只提刘、柳而不提元、白 , 肯定是有道理的 。 在李翱看来 , 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与韩愈相颉颃 。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史臣在评说刘、柳时 , 基本上都认为二人学识宏富 , 诚为一代精英和伟才 。 如果不是“误入歧途” , 应与韩愈并驾齐驱 , 都是经天纬地的巨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