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深交所首任副总禹国刚:揭秘30年前深交所诞生背后
本文插图
1981年 , 禹国刚从陕西来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 , 由于具备日语专业和金融证券知识背景 , 在1983年被选派至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 。 学成回国后 , 他带领专家小组打造了新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 , 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发展的历程 。 2018年12月18日 ,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 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 而今 , 年过七旬的禹国刚已从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岗位上退休 , 怡然地享受深圳的蓝天、阳光、公园和绿荫 。 在禹国刚看来 , 选择来深 , 是其“人生之幸” 。
本期追梦人:深交所首任副总经理禹国刚
本文插图
【|“改革先锋”深交所首任副总禹国刚:揭秘30年前深交所诞生背后】
退休后的禹国刚在拉手风琴 。
本文插图
禹国刚1984年在东京证交所实习 。
迎来人生机遇:
年近不惑揣600元闯深圳
成为首批赴日学习证券留学生
1980年8月26日 ,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 自此 , 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城市 , 奋力改革攻坚 , 不断对外开放 , 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拓荒者 。 出生在陕西安康的禹国刚 , 毕业于陕西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禹国刚的一位广东亲戚写信劝他到深圳 。 当时 , 禹国刚已过而立之年 , 但信里一句话打动了他:“你别看现在的深圳很荒凉 , 但它未来可能是 ‘中国的旧金山’ 。 ”
1981年春天 , 年近不惑的禹国刚变卖了家里一台三洋收音机 , 和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 带着所得的600多元钱和一家四口 , 从“黄土高坡”来到深圳改革开放热土 。 “刚到深圳时 , 从罗湖火车站到现在的福田中心区 , 尽是荒地和臭水沟 , 一条连名字都没有的小路 , 后来这条路经过不断地开阔修缮 , 才成为今天的深南大道 。 ”从那一年开始 , 禹国刚在深圳迎来了人生中一次次的重要机遇 。
禹国刚说 , 彼时正值改革开放 , 全国青联决定选派两名懂日语和金融证券基本知识的青年 , 到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 。 1983年 , 他被深圳市团市委推荐前往广州参加选拔考试 , 禹国刚凭借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 , 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的留学生 。 留学期间 , 他学习积累了大量证券和证券交易的理论和实务 。
筹建发展深交所:
起草深圳股市“蓝皮书”
深交所成立后大力创新
学成归国的禹国刚 , 回到了深圳 。 几年后 , 深圳提出创建资本市场 , 并于1988年11月成立了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 , 禹国刚出任专家小组组长 。 他带领专家小组翻译200多万字外文资料 , 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 , 借鉴写成对应的汉语资料33万余字 。 经过各方专家10多次论证定稿 , 一本《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出炉 , 因封面是蓝色 , 也被称为“蓝皮书” , 这是新中国第一本证交所“蓝皮书” , 也成为打造深交所的“蓝图” 。
“开业钟声一响 , 那一刻 , 我红了眼眶 。 ”1990年12月1日 , 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 , 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开始集中交易的证券交易所 , 禹国刚回忆称这注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之一 。 “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开始集中交易 , 就是深圳进行的大胆的探索 。 现在想起来 , 当时整个开业过程很不容易 , 这是一件‘吃螃蟹’的事情 , 有很大的风险 , 工作是在内心的煎熬中推进 。 当时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往前走 , 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 后来交易非常顺利 , 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 有种‘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感觉 , 这也许就是改革者的感受 。 ”禹国刚回忆说 。
推荐阅读
- 股票|深交所:决定暴风集团股票终止上市
- 股票行情|深交所:加紧完成基础设施公募 REITs 规则发布
- 深交所:加紧完成基础设施公募REITs规则发布
- 股票行情|制度混乱才是大跌主因,深交所下手了
- |康得新股民逾千人归集投票 深交所延时1小时 提三议案全被否
- |特区40年丨深交所“三十而立”,见证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
- |华为与深交所达成战略合作 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研究
- 北京日报客户端|再注新活力,东城又一文化企业深交所上市
- 雷帝触网|海晨股份深交所上市:市值70亿 联想集团为最大客户
- 创业板注册制提升中国资本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