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马方业:区块链就是新未来 区块链就是新财富


本报采访人员邢萌
8月21日下午 , 经济日报集团高级编辑、《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马方业在《证券日报》社顺和课堂 , 围绕比特币、区块链技术以及央行数字货币DCEP等时下热点内容 , 为报社员工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 整个课时长达两个多小时 , 涉及区块链近12年的发展历程 , 内容丰富精彩 , 引人入胜 。
证券日报|马方业:区块链就是新未来 区块链就是新财富
本文插图

首先 , 马方业就近期DCEP热点新闻进行了梳理解读 , 指出一系列动作背后凸显DCEP推出在即 , 意义重大 , 值得长期关注 。
一则8月14日的消息称 , 商务部在通知中提出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 人民银行制订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 , 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 。 ”
马方业认为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三大主要发达城市群 , 也是主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地区 , 中西部地区则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经济地位 , 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 先行试点则延续了此前的“4+1” , 即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先行展开 , 对此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 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 数字人民币和试点将改变C端即百姓无感的局面 。
其次 , 马方业围绕着比特币话题 , 从比特币由来、演变、特性、波动等角度对其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阐述 。 据介绍 , 比特币(BTC)出生于2009年1月3日 , 中本聪开发出全球首个实现了比特币算法的客户端程序并进行了首次“挖矿(mining) , 首个区块(创世区块)产生并得到50个比特币 。 由此 , 中本聪开创了“挖矿”时代 , 也是史上第一位“矿工” 。
在马方业看来 , 比特币的诞生具有三大历史意义 。
一是 , 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自此有了自己的“货币” , “新物种”诞生 。 在此 , 他强调 , 比特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定货币 , 只是具有属性 , 包括比特币等在内的应被称为加密数字币 。
二是 , 比特币的产生打开了数字资产的大门 。 从宏观上看这是一次资产转移过程 , 而从微观上看 , 这是个体行为价值化的一次重要过程 。
三是 , 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角度来看 , 非对称加密技术让个体凭私钥掌控了自己的信息 , 并实现了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识以集体共识取代了中心化的权威并共同维护着规则 , 并奠定着信息社会的秩序基础 。
比特币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 具有以下特点:1、去中心化 。 没有集中发行方 , 不再依赖于中央处理节点 。 无需借助中间人就可以进行在线点对点转账 , 只要知对方交易地址就可转账 , 因而也是去中介的 。 2、总量固定 , 具有稀缺性 , 抗通胀 。 总量是2100万枚 , 预计2140年挖完 。 3、匿名性 。 不需要自己证明“你是你” , 只要保管好密钥就可以完全控制此账号 , 即除了您本人外任何人都无法获取你的比特币 。 4、难以篡改 , 数据安全透明有保证 。 比特币网络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即区块 , 可将每天的交易记录并储存 , 不会被任何人轻易篡改 。 5、成本透明 , 交易费用很低 。
【证券日报|马方业:区块链就是新未来 区块链就是新财富】历史上 , 自比特币价格稳定在1美元以后 , 比特币经历了四次疯牛与凶熊 , 价格最高一度涨到2万美元 。 其中 , 马方业讲述一个有趣的披萨节的故事 , 揭开了比特币价格的起源 。 据介绍 , 2010年5月22日 , 一位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 名叫拉斯勒·豪涅茨(LaszloHanyecz)的早期比特币矿工宣布自己成功地用10000比特币与一位叫做jercos的用户换了2个披萨饼 , 2个披萨饼价值25美元 , 即10000枚比特币=25美元 , 换算1枚比特币=0.0025美元(约1.8分人民币) , 这是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公式 。 这是比特币自2009年1月3日诞生以来历经491天风风雨雨后有了最公允的“汇率” , 首次拥有自己的价格 。 由此 , 这一天被定为了比特币披萨节 。 不过 , 马方业提醒道 , 从比特币上述的几大重要意义及其众多特性 , 尤其是通缩性架构看 , 其具有一定的价值或投机价值 。 但如今受到场外资本热炒 , 价格反复无常 , 具有高波动性、高投机性等特点 , 并不适合普通人投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