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训丛林的400多个日夜(记者探营)( 二 )


“修营房、建篮球场的活 , 开始一点都不会 。 可干着干着 , 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 ”战士赖永洪说 , “看着自己亲手建起的营地 , 我心里满是成就感 , 训练都更有劲了!”
“仗怎么打 , 我们就怎么练”
群山掩映下的一块空地 , 中队官兵正在处置某任务 。 先是查看证件、甄别身份 , 然后进行安全检查 , 之后再引导人员进入安置帐篷休息 , 分发生活物资 。 官兵们工作熟练、细致 , 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 。
突然 , 人群中窜出几名“暴徒” , 从包中抽出长刀 , 向执勤的武警官兵袭来 。 这突如其来的险情让在一旁观看的采访人员吓了一跳 。
“应急处置组准备!”中队一班班长杨虎林下达口令 , 几名手持防暴盾牌的战士立刻上前挡住“暴徒”砍来的刀 。
“散开 , 准备射击!”口令下达 , 盾牌手闪开的瞬间 , 几发子弹从他们身后射出 , 几名“暴徒”瞬间倒地 。
原来 , 这是机动一中队突发事件处置的训练 。 “为了更贴近实战 , 我们事先并不知道今天会有‘暴徒’ 。 但平时过硬的训练让我们能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 ”杨虎林说 , “我们在野外驻训 , 模拟野外的生活作战环境 , 就是为了贴近实战 。 因此 , 仗怎么打 , 我们就怎么练!”
一天下来 , 中队的训练让人印象深刻 。 吃完晚饭 , 本以为官兵们要休息了 , 却听到中队长王学海说:“今天天气不错 , 正适合进行夜间训练 。 晚上大家要练起来!”
夜色星光下 , 只见全副武装的官兵从帐篷内钻出 , 迅速跑向预定地域集结 。 按照行动预案 , 全大队有序展开训练 。 担负尖刀任务的机动一中队刚出营地就遭遇小股“敌人”袭扰 , 中队长王学海一声令下 , 官兵迅速成多路战斗队形 , 利用夜幕掩护迅速前出接敌 , 展开激烈交火 。 短短10分钟内 , 王学海连续下达了20余组战斗命令 , 成功抵御了“敌军”的袭扰 。
深夜两点 , “敌军”调整策略 , 利用假袭哨兵为诱饵 , 实则从兵力薄弱处隐蔽潜入营内开展破坏 。 危急关头 , 戴东杰迅速调整兵力 , 严密封控外围 , 内围采取拉网式搜索排查 , 最终将深入区域内的“敌军”悉数抓获 , 成功化险为夷 。
好一场砺刃边陲、实战练兵!
“我们更看重的 , 是老百姓送的锦旗”
“在帐篷营地里 , 哪怕其他地方都不看 , 有一个地方也必须要去!”听戴东杰如此说 , 便跟着他往靠近营地入口的一间帐篷走去 。
这间帐篷比其他的都大一倍 , 走进去才知道 , 原来是中队的荣誉室 。
这间荣誉室和普通的荣誉室不一样 。 里面挂着大大小小的奖牌、锦旗 , 有的不是原物 , 而是按比例缩小的照片 。
【驻训丛林的400多个日夜(记者探营)】采访人员不禁在心里问道:为什么不放原物?
似乎是看出了采访人员的疑惑 , 戴东杰咧嘴一笑 , 说:“因为我们的锦旗实在太多了 , 如果放旗子 , 地方再大一倍 , 也放不下 。 ”说罢 , 戴东杰挠挠头 , 脸上流露着骄傲 。
1979年 , 因战功卓著 , 他们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1983年 , 一班被原成都军区授予“英勇善战班”称号;同年 , 七班被授予“敢打敢拼班”称号……
“我们中队荣立集体特等功2次、大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2次 , 涌现出200余名英模……”戴东杰指着荣誉室内一幅幅熠熠生辉的锦旗 , 一块块闪耀光芒的奖牌 , 如数家珍般介绍着 , “但我们更看重的 , 是老百姓送的锦旗 。 ”
2014年7月 , 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发生了70年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 , 中队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 , 营救受灾群众 , 清淤泥、建家园 。
参加了这次任务的赖永洪回忆道:“接到救援命令时 , 我和战友正在驻训基地的靶场训练 。 我们没来得及回宿舍拿换洗衣物 , 背着一个随行背包 , 就往灾区赶 。 而背包里 , 只有一套雨衣 , 衣服潮湿了 , 就换上雨衣接着战斗 。 第五天时 , 雨越下越大 , 原本垒好的沙袋出现松动 。 当时 , 水已经到了胸口 。 战友二话不说就跳进水里 , 让我骑在他脖子上往水里打固定沙袋的木桩 。 从晚上10点开始 , 一直干到深夜两点 。 洪水特别急 , 几次感觉要被冲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