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诈骗|短信诈骗新花样: 从张口叫妈走到了精准用户画像( 三 )


花样繁多 , 骗术凸显精准用户画像
“才提醒爸妈不要再随便听信保健品和机构治疗信息 , 结果我自己就被骗了 。 ”
从事金融工作的胡涧告诉懂懂笔记 , 前不久休年假前 , 她想带退休的父母一起外出旅游 , 于是在某OTA平台预订了一些经典景点的门票 。
就在完成订单支付不久后 , 她的手机便收到了一条信息 , 提醒她有一项订单付款失败 , 款项已经原路返回 , 并请她打开链接在10分钟内完成新的支付 。
“链接的网站是数字开头的 , 界面跟预定的平台一模一样 , 当时就没多想 。 ”没有丝毫戒心的胡涧平时工作繁忙 , 于是急忙支付了票款 。 然而 , 完成支付之后到晚上才发现 , 所谓的退款没有返回 , 支付的网站也查不了订单 。 这让她发觉自己是遭遇了短信诈骗 。
同样的情况 , 也发生在了大学生郑超身上 。 大概一周前 , 由于受到台风“安比”的影响 , 许多开往上海虹桥站的高铁列车都停运了 。 买了从武汉前往上海动车票的他 , 也是在一天后接到了一条短信通知 , 告知他列车已经停运 , 要他通过提供的网址直接改签 。

“以往改签 , 也是要先支付新的订单 , 再退原来的钱 , 所以我并没有觉得有问题 。 ”但当他在短信中指向所谓“12306”网站上改签并支付车票订单之后 , 却发现退款迟迟没有到账 。 在电脑上登陆12306之后才发现 , 自己的订单还在 , 而且也没有受到所谓的台风影响 。 重新查看这一条短信 , 他才发现信息并非来自官方 , 而是类似伪基站所发出的 , “被骗钱是小事 , 关键还怕耽误事儿 。 ”
他告诉懂懂笔记 , 虽然年轻人不再使用短信作为亲友、同事间的联络工具 , 但还是会因为一些特定事件关注新的短信内容 , 毕竟话费、账单、预订通知、出行信息等 , 很多依旧在通过短信发送 。
加上骗子知道部分用户的一举一动 , 无论是车票、机票、消费还是爱好都了如指掌 , 所“设计”的诈骗场景真假难辨 , 让很多年轻用户都难以提防 。
“同宿舍四个人 , 都被短信诈骗坑过 , 有的还被骗了不止一次 。 ”郑超表示 , 年轻人总是告诫家中的老年人要提防电信诈骗 , 但自己往往因为自信 , 在不经意间被骗子玩得团团转 。 他觉得 , 这并不是说年轻人警惕性不高 , 而是骗子手段太多 , 花样繁杂 , 洞悉用户心理 , 加上运营商监管力度不足所致 。

在懂懂笔记两周来随机询问了近百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手机用户之后发现 , 平均每百条短信中 , 广告、推销等垃圾短信占37% , 各类通知、查询短信则占了19% , 还有约4%是带有诈骗性质的短信内容 。
虽然占比并不高 , 但这些诈骗短信十分真实 , 结合时下热点、切合实际消费场景 , 让不少用户难辨真假 , 很多人会被内容中一两个“先入为主”的关键词所吸引 , 而上当受骗 , 损失钱财 。
可以说 , 如今手机实名制、伪基站筛查等手段虽然压制了一部分短信诈骗行为 , 但推陈出新、花样繁多的诈骗短信 , 依旧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
互联网和电信服务的边界正在模糊 , 用户在充分利用两者所带来的便利同时 , 也要主动预防、保护好个人的隐私信息 。 现在的骗术 , 已经不仅仅是抓我们贪小便宜的心理 , 而是多维度用户画像后的精准打击 。 从陌生电话、短信 , 到莫名其妙的求“加好友”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
【电话诈骗|短信诈骗新花样: 从张口叫妈走到了精准用户画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