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珠海四十年,一座桥引发的变局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 , 不仅让珠江口、大湾区形成了快速通联的闭环 , 也将给珠海带来 , 很可能不亚于40年前深圳面临的机遇 。 即 , 香港当年带给深圳的机会 , 现在可能转移到珠海身上 。四十不惑 。 但成为特区40年了 , 珠海这座城市一直无法确定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 , 几经变迁 , 摇摆不定 ,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珠海经济的发展 。
近三十年 , 珠海城市发展定位历经“新型边防城市——综合经济特区——海滨工业商贸城市——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经济特区——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现代化经济特区——‘三基地一中心’——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等数次调整 , 规划一变再变 。
而今 , 同期为特区的深圳 , 已经活成了自己该有的样子 。 因为一座桥的开通 , 珠海终于迎来了变化的新契机 。
这一次 , 珠海也许能搞清楚自己定位何在 , 要到哪里去了罢 。
四十载变迁珠海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 , 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 , 也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及广东省副中心 。
自1980年特区成立以来 , 珠海由经济基础薄弱的典型农业市镇 , 发展为现代化的经济特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
GDP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435.89亿元 , 三次产业结构从1979年的38.6:30.6:30.8优化为2019年的1.7:44.5:53.8 。 2019年 , 珠海GDP增长6.8% , 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广东0.7和0.6个百分点 。
时代周报|珠海四十年,一座桥引发的变局
本文插图
根据珠海市统计局的数据 , 2018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4亿元 , 同比增长14.1% , 增速居广东省首位 。 其中 ,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电气、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精密机械制造等六大工业支柱行业总共实现工业增加值744亿元 , 同比增长13.1% 。
珠海还将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 。 其中 , 生物制药是珠海制造业颇具潜力的板块 。
同时 , 珠海交通取得长足发展 , 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水上航运通道无缝衔接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以及其他城市市区和机场 , 高铁通达城市达52个 。
四十年来 , 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 成功打造了“宜居宜游”之城 , 在生活质量、住房、教育、养老、绿化、公共交通等方面都颇具优势 。
珠澳局限尽管四十年来 , 珠海特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 但是相比同时期的深圳以及深港合作 , 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 , 深圳已跃居超一线城市 , 地区生产总值是珠海的近十倍 , 常住人口规模亦是珠海的近十倍 。
当然 , 这事关珠澳之间天然的局限性 , 非人力可以完全改变 。
首先 ,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 , 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 , 衔接广州、东莞、惠州、佛山等广东制造业重镇 , 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 。 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岸 , 西与江门、北与中山接壤 , 珠江西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弱于东岸城市 。
其次 , 深圳的发展时逢香港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 承接了香港部分产业以及配套资金、技术、管理和企业制度 , 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 后期深港合作更演化为区域产业链竞争合作的经济发展模式 , 互补性较强 , 形成两地双向式转移与吸纳的良性循环 。
时代周报|珠海四十年,一座桥引发的变局
本文插图
(图虫创意)
反观珠海则不同 , 民生银行研究院黄剑辉指出 , 珠海特区初期产业政策以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 对发展“三来一补”较为保守 , 错失了产业发展、资本积累的最佳时机 。 而先期将有限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上 , 造成产业投资不足 , 又使其错失发展战略机遇期 。


推荐阅读